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73期从小肉联厂做到全球老大!双汇发展这样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坚守肉类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三十余载,“双汇”品牌从河南省漯河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肉联厂起步,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形成了国内产能联动、国际资源共享的生产经营格局。对于双汇人而言,专业专注是企业砥砺发展之本,食品安全更是品牌坚守维护的基石。

第73期

从小肉联厂做到全球老大!双汇发展这样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坚守肉类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三十余载,“双汇”品牌从河南省漯河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肉联厂起步,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形成了国内产能联动、国际资源共享的生产经营格局。对于双汇人而言,专业专注是企业砥砺发展之本,食品安全更是品牌坚守维护的基石。

食品安全大于天

高峰:郑州双汇是河南省的一处非洲猪瘟疫病区。目前该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是否产生影响?企业规避疫情的扩散蔓延的举措是什么?

马相杰:8月16日郑州双汇出现输入性的非洲猪瘟疫情,是一个生猪贩运商从东北拉来的猪,在送到郑州双汇时被检测发现疫情,后报官方动检,最终确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我们立即停产进行消毒,采取了一系列控制疫情的措施,当日成立了疫情防控控制中心,根据农业部相关规定进行停产,对相关生猪进行扑杀、处理、消毒。

为防止疫病在全国其他工厂产生,双汇也做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强装车预检,在生猪准备运往双汇工厂前就做好防范,确保没有疫情,此外到工厂后,品管的检验进一步加强,进工厂前三公里以外就要监测,问题猪不能到工厂去。同时,根据国家指定的限调区,调整采购区域。猪产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去销售。

影响方面,本次疫情对郑州工厂影响较大。郑州工厂是全国最大的屠宰厂,一个月的净利润达5000多万元。加上工厂此次消灭疫情的损失,本次疫情影响损失超过1个亿。但好在目前双汇出现疫情只有郑州工厂,我们已经把郑州厂的订单转移到相关其他工厂生产,对市场供应方面没有形成影响,起到了缓冲作用。但是现在随着疫情点越来越多,限调区也越来越多,对我们的整体经营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本次猪瘟对全国屠宰企业都有很大影响,双汇规模大,影响还相对小一些。

3

高峰:可否介绍一下目前双汇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领先于同业的一些做法和举措?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有怎样的理解?

马相杰:双汇发展几十年,是靠质量取胜,靠质量发展壮大的。在双汇,品管有绝对权威。质量至上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中有一条,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我们的准则是铁腕抓质量,铁心保安全。在质量控制方面,公司也舍得投入,仅监测设备就有3000多台,都是全球最先进的,投资超过一个亿。通过先进的监测仪器,对质量管理提供硬件保障。在品管方面,工厂自有品管人员就有900多人,加上官方动检300人,整个双汇专职做品管的人员就有1200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所有工厂、所有生产环节的全覆盖,每个环节都有质量监管。

此外,公司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机构也组织健全。集团层面建立有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为整个集团的食品安全做统筹规划。每个工厂也有以厂长为首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这个机构也为食品安全提供了管理上的保障。多个方面确保双汇食品安全形成了一道一道防火墙。我们有个文化叫,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双汇品牌形象和信誉高于一切。内部提出,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双汇品牌,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障食品安全。

4

猪周期受影响不大

高峰:生猪价格的波动对双汇影响是否明显?公司如何缓解周期性波动对企业的冲击?

马相杰:中国猪价很特别。因为国内生猪散养比例比较高,所以猪周期十分明显,一般40个月为一周期。猪周期过去对双汇的影响比较明显,但这几年影响在逐步减弱。我们有自己的优势,缓解猪周期大体通过三个途径。

一是发挥国内布局优势。双汇在全国有19家屠宰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中国区域很大,猪价价差也明显,我们会在低价区扩大产能,高价区缩减产能,平抑全国的平均价,一般的个体企业做不到。

二是在全国设置了2000多个观测点,对基层养殖数据掌握比较准确,基本能相对精准的判断猪价走势。这样我们在低价时会搞一些储备,扩大产能,高价时会适当限制产能,这样也能缩减成本。

三是有全球资源优势,如果国内猪价过高,我们会引进国外生猪资源,缓冲国内高猪价带来的影响。这三大优势都是国内一般猪肉加工企业不具备的,我们把优势发挥好的话,猪周期的影响也大大减弱。

高峰:发生非洲猪瘟以后,对国内生猪行业将形成怎样的影响?猪周期是否会形成改变?

5

马相杰:发生非洲猪瘟以后,很多行业内外的人士都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在我看来,猪价永远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过去我国猪周期明显的原因,是因为散养户占比大。猪价高企时,大家一哄而上都养猪,养得多了猪价自然下跌,而猪价跌后,这些散户又都一哄而散不养猪,价格也就涨起来了。

但这几年,散养户集中退出,大企业、集约化养殖厂越来越多,所以猪周期慢慢淡化。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会影响猪价,一部分小型养殖企业由于担心疫情蔓延,恐慌性集中出栏,导致猪价短期下降。很多人认为非洲猪瘟后养殖户不敢养猪了,但其实疫病从全球来看,发生的频率和种类很多,猪不得这个病也会得那个病,不能因为猪得了一场病以后都不养猪了。散户很难明白这一点,但大的养殖户还是看得很透的。

从长远看,猪价的影响因素是供求关系,而目前国内规模化猪场占比达到70%-80%,规模化猪场相对比较理性。所以我们分析规模化猪场不会因为疫情,改变自己养猪的布局,甚至有些规模猪场会借此机会扩大规模。表面看来因为疫情一些散户会退出,但很多规模企业会借机扩张,对冲散户退出造成的猪源不足问题。

这样看来,疫病对于后期国内生猪市场是没有影响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期价格,长期来看不会影响猪周期。而且非洲猪瘟影响时间不会很长,我们相信政府对疫情的控制力,也相信大型养殖企业的判断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本轮猪周期的低谷已经提前结束了。今年3至5月份猪肉价格已经是低谷,6月份生猪价格已经开始上涨,8月份才发生了非洲猪瘟。这个猪瘟对于猪周期的提前没有任何意义。猪价的高低,只与供求关系有关。非洲猪瘟目前影响只是扑杀了3万头猪,而我国年产7亿头猪,3万头在其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猪瘟对供求关系没有影响,对猪周期也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