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A股市场之初,通威股份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立志做安全食品供应商。而立之年后,通威股份又进军光伏新能源行业,现已成为多晶硅及电池片龙头企业,致力于对外输出绿色清洁能源。绿色时代的到来,给站在转型升级十字路口的通威股份一针强心剂。
永祥进与出保护投资者
成孝海:作为多晶硅生产主体,永祥股份曾经进入过通威股份上市公司,但后来又被剥离出去,直到2016年又重新注入上市公司。在这期间,永祥股份的价格变化较大,您是怎么解释这件事情?
刘汉元:其实,这刚好是说明通威集团对投资者是负责任的,2007年集团把底永祥股份放入上市公司,那时候多晶硅产能和整个行业正所处热点高峰,投资者在其中有很多回报。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出现了低谷,加之整个经济低迷的大背景叠加,使整个太阳能、多晶硅行业发展受到一些挫折。2010年开始,光伏新能源全行业出现亏损,尚德、LDK等龙头相继破产。基于上述现实情况,多晶硅业务再放到通威股份里,会拖累上市公司业绩,投资者可能也会亏损。
在此背景下,通威股份把永祥果断地剥离出上市公司,这是保护了上市公司原有的主营业务,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这也是我们当时的初衷。
光伏产业是没错的!它经过培育,度过了行业里寒冷的冬季,永祥又变得比原来更强,其多晶硅产能从1000吨到后来的15000吨,产能扩大15倍,盈利能力扩大了几倍,从原来的亏损变成了盈利状态。
同时,光伏也是朝阳性产业,我们这个时候再把永祥股份放到上市公司,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再次注入上市公司,永祥股份的价格虽然比2008年退出时更高,那是因为集团和PE增加了投资,永祥整个产能扩大那么多倍,进和出都是按照公允价格去交易的,经专业机构评估确认以后的价格。
因此,我们认为,投资者在研究的时候应该理解,通威股份此举是一个保护中小投资者,尤其是保护小投资者的一个经典案例,正面的典型。
分子公司分布图
全盘掌握光伏核心技术
成孝海:目前,通威股份在光伏行业里面,已经走在前面了,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成本方面,都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
刘汉元:光伏行业原来的技术基本上是德国、日本、美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掌握,他们曾垄断了全球多晶硅80%以上的份额。此外,仅中国台湾地区已在过去几年,实现了当时太阳能电池片行业占有率的30%、甚至50%。
巅峰时期,中国台湾地区形成了超过15GW的电池片的生产能力,这也得益于台湾台积电以及富士康等领先的半导体和制造企业,他们在人力、财力、技术上面的积淀,获得了应有的发展条件。
此前,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工艺均西方国家垄断,我国是三头在外,即市场在外、核心材料在外、核心设备在外。
经过十年,中国一大批企业进入光伏领域,在逐渐的技术迭代过程中,中国企业更替的速度、提升的节奏大大超过外界预期。
在此过程中,中国光伏企业实现了整个技术的全盘掌握,并且在原有技术上进行更新和突破。到目前为止,德国瓦克公司还是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但在技术的先进性、材料消耗和综合成本等方面,中国一些优势企业已经明显的走在前面。
以永祥股份为例,我们的生产成本大概只有德国瓦克公司的60%,因此,他们不会再有推光伏投资的冲动和热情。以它现在的成本,瓦克公司过去五年只在美国新建了一个工厂,新工厂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设备之于美国的这种资源条件,仍然没有办法参与和中国企业的竞争。
2016年,中国生产的多晶硅第一次突破自身需求量的50%,2017年有望达到55%,今、明两年可能会超过60%或65%。到目前为止,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多晶硅企业,在未来三到五年没有任何一家有扩展产能的计划。
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五年左右时间,中国所需的80%多晶硅将由国内企业生产配套,实现进口产品的大部分替代。
由此,这个机会基本上就全部留给中国有竞争能力和未来投资能力的企业,这也是通威太阳能为何能以每年50%、100%速度快速成长。
根据我们目前的判断,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大陆将形成三五家有持续参与和竞争能力的光伏企业。
目前,国外看不到新增的光伏骨干企业,因此这三五家中国的骨干企业未来形成的产能,将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占全球总量的50%到65%。实际上,这比50家光伏企业无序竞争好多了,这也是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