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A股市场之初,通威股份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立志做安全食品供应商。而立之年后,通威股份又进军光伏新能源行业,现已成为多晶硅及电池片龙头企业,致力于对外输出绿色清洁能源。绿色时代的到来,给站在转型升级十字路口的通威股份一针强心剂。
学以致用解决缺鱼难题
成孝海:自2004年上市以来,通威股份营业收入从26亿增长到260亿,增长了10倍;净利润、净资产、总资产,增长了20倍以上。但在整个公司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时点,通威做得比较好,抓住了机会,最终成长壮大起来?
刘汉元: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刚好进入学校学习,198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眉山水电局。俗话说,四川为鱼米之乡、天府之国,但是由于一直处于较长时间的短缺经济时期。因此四川当时仍然和全国一样,吃鱼很困难,每年每人平均只有半斤鱼都不到。
在此背景之下,我每当下班后总是思考,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所学技术投入到实际研究和生活应用当中。1983年,我们开始做渠道网箱式流水养鱼的创新试验,期间经历了小试、中试。1984年,“网箱养鱼”第一年收获就打破了四川历史上水产养殖的最高单产记录;1985年中试,再一次刷新记录,提高单产量1倍多。
当时,刚好遇到 “丰收计划”、“星火计划”,国家科委、农业部把“网箱养鱼”等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1986年及198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人,涌入“网箱养鱼”试验示范参观、学习、交流。
当时宏观背景鼓励大家下海、创业,随着这些技术大量推广和应用,我们逐渐把这种研究和试验商业化,进而开办了一个小型饲料工厂。
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创办了这样一个企业。经过差不多十几年的时间,又成为了中国最大、全世界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集团。与此同时,中国鱼、虾、蟹等水产品的总量,也从1978年前后的400万吨左右,一路增加到6000万吨,水产品的产量增加了15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全国人民整个菜篮子量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
成孝海:您正式离开公职下海办企业是哪一年?
刘汉元:真正离开是1992年元月1日,在那时候下海了以后,开始创办第一家饲料工厂,即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当年1月初开始动工建设,到9月20日便正式投产,而投产的前后,恰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下海以后,整个宏观环境、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为通威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客观条件。
通威农业产业链沙盘
兼并收购发力光伏产业
成孝海:通威旗下光伏产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刘汉元:2004年,在通威股份上市以后,通威集团需要避免与股份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事实上,通威是被动的在了解一些潜在机会,而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方面的产业引起了我们深度的思考。
2006年,我开始对各种清洁能源进行比较研究,并思考中国能源战略选择。通过各种研究分析对比,我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确实有可能成为未来清洁能源当中主角,替代、部分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可能会使社会和经济更好的持续发展。
因此,在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后,就有了2007年通威投资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一年的建设时间不到,取得了初步成就,并成为了国内排名前列的多晶硅企业之一。
不过,当时多晶硅生产成本很高、消耗很多,生产成本好几十万一吨。当然价格卖得也很高,曾经最好的时候卖到330万/吨,这就逐渐促使各家企业进行技改、提高工艺水平,降低制造过程当中的成本。
可喜的是,通威成为保留下来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多晶硅企业,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有足够的技术领先优势和成本领先优势。
成孝海:2013年,在收购当时的合肥赛维后,通威对这个企业都做了哪些事情,在技术方面、资金方面做了哪些投入?
刘汉元:合肥赛维是LDK投资的较大规模工厂,全厂大概有2000兆瓦的生产能力,占地超过1000亩,整个投资规模当时超过40亿元。在投入以后,由于行情变化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合肥赛维在2012年、2011年全部停产。
2013年,通威收购了这座合肥赛维电池片工厂,接手时只有70个左右的留守人员。通威派遣人员入驻后,将各项管理、培训、机制落实到位,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便重启恢复生产。
2014年上半年,合肥赛维恢复了一半的产能,同年下半年开起全部产能。在行业中,设备产能利用率普遍在60%~70%,而通威员工把它提高到110%、120%,并连续稳定安全的生产运行,降低了设备固定费用,使得产出的成本更低、品质更加稳定。
通过一系列努力,合肥赛维从原来每年亏损将约10亿元,到2014年实现盈利超过1亿,2015年盈利超过5亿,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状态,通威也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片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