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变电工上市21年,成绩非凡,从普通变压器到特高压变压器,再到新能源上下游,到工程总包业务,从偏处新疆一隅到遍布国内外甚至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特变电工走出了一个快速发展之路。新时代来临,特变电工在海外市场开拓,智能制造等方面都有不少计划。
王冰洋:特变电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当中,有哪些经验或者心得能够给我们国内相关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黄汉杰:首先,特变电工国际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将我们的高端技术产品、高品质服务和中国标准全面输出。
特变电工把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瓶颈和困难作为根本出发点,有针对性的提供设计方案,得到了各个国家的认同。
特变电工参与“一带一路”的项目,都是国与国之间的重大经贸合作的项目,有些项目都是国家领导人出席签约和奠基的项目,要建成两国友谊长存的标志性项目。中亚国家本身民俗相通、语言相通,交流也比较频繁。我们在塔吉克斯坦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塔吉克斯坦政府能源部的高度评价,所以别的国家能源部也都知道。
“一带一路”要做惠及当地老百姓、惠及当地人民的工作,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我们在当地力所能及的开展捐资助学、修建道路,包括改善饮水等等各个方面的民生改善,把我们中国的友谊传播给当地的老百姓。
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培育、培训当地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型人才,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电网和相关的技术能力方面还是有差距,通过当地技术人才的培养,也为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技术进步和可持续的电力维护能力,要不然我们中国企业帮他建完,过了几年就没有能力维护又会闲置。
特变电工员工在绕制线圈
除了不断技术创新以外,还要跟上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比如生产供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机器人、无人化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产品要万物互联。
制造强国 万物互联
王冰洋:特变电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单单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形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怎么理解习总书记制造强国这样一个战略布局?
特变电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进行总装提速演练
黄汉杰:习总书记多次讲到制造强国,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电力装备行业特别在基础性研究、基础性材料领域还有一些短板,需要我们解决。
十几年前中国建设特高压电网还都主要依靠国外的企业,这样我们就非常受制于国外企业,除了成本高,还有就是无法满足中国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些年国家鼓励电力装备行业进行集中攻关,我们的特高压技术,从过去500千伏的直流电网都需要用国外技术,依靠国外的厂商,到现在1000千伏的交流特高压,±800千伏的直流特高压,正在建设的±1100千伏直流特高压,都已经完全以国产装备和国内的生产企业为主,我们国内企业一年可以开工几条线,所以中国国家电网这些年的快速进步,都与帮助我们国产装备企业的进步离不开。
下一步电力设备行业需要解决能源结构转换带来的新需求,要适应光伏、风电占比不断增加情况,提供更高质量的能源服务,国内各个企业进一步研发推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根基,解决就业最多。中国的电力装备近些年的进步,其实就是跟国际一流的企业同台竞技取得的结果,中国电力装备领域开放的比较早,中国的电力装备企业已经全面的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制造业未来要升级,除了不断技术创新以外,还要跟上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比如生产供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机器人、无人化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产品要万物互联,跟国家正在发展的智能电网结合起来,使产品运行数据能直接跟电网调度互联互通,实现远程诊断、远程维护,甚至预防式维修,可以一年不用维护一次。
特变电工转型发展必须要坚持对现有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和技术进步,要在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来谋篇布局,我们要做集成服务,从电力工程的设计、方案的选择、施工,到产品的安装、调试、长期运营维护,一体化提供集成服务。
特变电工通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建立自主配套能力,来解决两头在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