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第25期柯伟祥:筹办证券登记公司的燃情岁月

柯伟祥,1952年2月生,曾在贵阳市税务局、贵州省财政厅、深圳市政府工作。1990年起,先后担任深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兼深圳证券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副主席兼公司纪委副书记。

第25期 柯伟祥:筹办证券登记公司的燃情岁月

柯伟祥,1952年2月生,曾在贵阳市税务局、贵州省财政厅、深圳市政府工作。1990年起,先后担任深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兼深圳证券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副主席兼公司纪委副书记。

1990年7月16日,筹备组提交了《关于过户公司筹备工作问题的请示》。8月18日,市政府发文批复成立证券过户公司。登记公司最初市政府批下来就叫证券过户公司,过户公司名字是从香港学的,香港股市当年在没有实现无纸化的时候,它有几十家开展股票登记过户业务的公司,港交所的上市公司分散在若干家公司登记和过户,有些会计行也做这个事,行业内叫过户公司,所以开始我们学香港的,成立一个过户公司。后来随着我们对资本市场证券登记结算这一专业体系的深入了解,才感觉不对,所以很快我们就提出来,这个公司不能叫过户公司,应该叫证券登记公司,就打报告给政府,更名叫证券登记公司。

1990年11月26日,深圳证券登记公司开业,这是新中国第一家证券登记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之后的12月1日也开始营业。中国股市有了第一个专业的证券登记托管机构。

集中登记 从一户一票到一手一票

为了规范市场,杜绝黑市交易,交易所开业后要把所有的柜台委托集中到场内进行交易,登记公司要提前做准备。第一步是集中登记,将股东名册集中登记,把原来的“一户一票”股票换发成标准股票。

在这之前,股民手中的股票是“一户一票”,是指一个人无论买了多少股股票,只发给他一张纸质股票,在这张股票上标明了实际购买的数量。这种实物股票,在实际交易中,特别是行情好,交易频率高时,比较麻烦。他如果全部卖掉好办,再打一张给买家,但是卖一半怎么办?得把这个股票一分为二,得重新打两张股票出来,这会引发很多弊端。于是登记公司就设计换发“一手一票”的标准股票。面值统一规定为每股1元,每500股或者100股为1手,每一手发行一张标准股票。

这种标准股票借鉴了香港证券市场转手纸的设计,背后有转让登记的格子,可以登记转让10次。当时在特区证券柜台交易的只有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以及深原野五只股票,人称深圳的“老五股”。深安达的股东人数少一些,换发标准股票就从深安达开始。开业的第一天,不少人把自己家里的深安达股票拿来,凭身份证开户登记好之后,换成新的标准股票。也就是在登记的同时,股民第一次拥有了股东账户卡。

崭新的标准股票,交到股民手里之前,被重新设计、印刷、盖上钢印、清点、分拣、装袋、核对,这个繁琐的过程,登记公司均参与其中。对于所有员工来说,需要认真细致,还要吃苦耐劳,才可以扛下来。那时候每天都要加班,中午也营业,轮换吃饭。每一家公司的股票都要重新设计,人民银行总行让印钞厂专门把防伪的印钞纸拿出一批来给我们印股票,每家股票要到北京印钞厂去印。股票印回来以后,还要盖钢印,员工戴着手套都要打出血泡,而且一个钢印太慢了,特别是像万科、发展银行这种股东多的公司,万科的股东特别多,我要求万科多做几个钢印,否则会误事。所以万科、发展银行后来都向公安局申请做了好几个钢印,几个人一起盖,这个是劳动强度最大的。

集中登记后,股票的转让是人工和电脑辅助进行。白天在柜台办完业务,晚上要录数据,再把股票准备好,每一个股民标准股票是多少,要给他盖章、装袋、分拣好、编好号,标上什么时候他会来取,所以那时候非常忙,大家经常工作到半夜。直到1991年4月3日,深发展在交易所挂牌集中交易,五家上市公司股票全部换发为标准股票,实现集中交易,登记公司也由此完成了股东和上市公司股份数据的集中登记,这在当时的中国,尚属首例,登记公司全体员工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集中托管 实物股票成为历史

实物股票的印刷要花钱,存在遗失、盗窃、仿冒的风险。交收过程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肯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于是我们很快就设计提出了集中托管方案。就是把所有的股票集中起来托管到登记公司,全部电子记账。类似于银行,股民凭股票存折交易,不再拿实物的纸质股票。

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投资人不习惯,还是要拿一张票才安心。我说那张票还在,但是放在登记公司。后来我们颁布规则,从某月某日开始,你不能拿着实物股票来卖,你先得去托管,把它交到登记公司,我给你一个存折。股民也可以继续保留股票,我们不强求你交回来,但是你要买卖的时候,就要托管了。我们要实现股票交易的非流动化,还不叫无纸化。就是实物股票不流动了,股票还在,只是它的记录数据在流动。

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1991年12月28日,深圳开始实施《股票集中托管实施细则》,要求股票集中存放在深圳证券登记公司。股民未办理集中托管的股票不可交易。股民要在券商处开立托管账户,在何处托管的股票就在何处卖出,已经托管股份可以转托管。股票交易的清算、过户登记、交割实行账面记载制度。到1992年的3、4月份,深圳上市的实物股票全部进了仓库,实现了“无票交易”。

然而,旧股票虽然收起来了,但新发行的上市公司仍然还在印刷股票,怎样堵住这个口子,在发行阶段就实现无纸化?我们抓住了一个好机会,就是深圳发行的第一只B股。

其实B股无纸化更困难,境外更接受不了,特别是香港投资人不能接受,我想一定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后来跟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新鸿基证券等谈这个事,每次见面都谈,他们说“你怎么对这个事这么感兴趣”,我说“不是我个人感兴趣,这是关系到我们将来的发展”。

他们说“你这张纸不给,很多投资人接受不了,发行可能会受影响”。

我说“应该不会,香港有香港的习惯和香港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深圳的B股应该有它的游戏规则呀,你们负担太重,很难转身,现在我们B股是一张白纸,为什么要把沉重的这张纸的负担又背起来呢?”

跟他们讨论到最后,大家互相妥协一下,我们从南玻B股开始,纸可以给,但给的不是股票,我们不印股票,就打印一张股权证明书给你,你不要的,我就给你记录在案,有个B股账户,是一个电子数据,就像银行卡里面有钱一样。需要股权证明书的投资人,可以提出申请,根据我们的规定,交几千港币的费用才能拿到纸质股权证明书。香港方面接受了,南玻B股成了第一只无纸化发行的股票,从此开始,A股的发行也不再印刷实物股票,深圳证券市场正式进入了无纸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