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第25期柯伟祥:筹办证券登记公司的燃情岁月

柯伟祥,1952年2月生,曾在贵阳市税务局、贵州省财政厅、深圳市政府工作。1990年起,先后担任深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兼深圳证券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副主席兼公司纪委副书记。

第25期 柯伟祥:筹办证券登记公司的燃情岁月

柯伟祥,1952年2月生,曾在贵阳市税务局、贵州省财政厅、深圳市政府工作。1990年起,先后担任深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兼深圳证券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副主席兼公司纪委副书记。

 

百天筹备 新中国第一家证券登记公司诞生

1990年10月26日,人民银行下发金融业务许可证,批准新中国第一家证券登记公司——深圳证券登记公司成立。

提起深圳证券登记公司,老一代的股民知道,这是开股东卡的地方,你只有去登记公司开了股东卡,拿着股东卡才能去证券公司开户买股票。为什么要有登记公司?登记公司怎么运作?登记公司在证券市场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非专业人士不会去关注,对于1990年初入此行的我来说,更是个挑战。

1990年上半年,深圳出现股票热。仅有的特区证券等三个柜台营业网点,人山人海,很难挤进去。红荔路边上兴起了“黑市”交易,股价波动离谱。国务院联合调查组刚刚来过,为统一管理并规范股市交易,筹划中的深圳证券交易所预计12月开业。1990年6月16日,张鸿义副市长把我和农行的许行长找过去说,市政府研究要赶快成立股票过户公司,事先已经研究要搞交易所,发现光有交易所不行,还得有过户公司,要不然股票交易过户怎么办?登记怎么办?叫我们两个赶紧去筹备股票过户公司。当时对这方面是一无所知,但是特区的环境就是让人敢闯敢试,于是我接下这个重任,开始忙碌起来。

筹备开始了,可是政府没有拨款,许行长让我写了一个条子,从农业银行信托公司借了三千块钱,这是登记公司的第一笔钱,我用它买了几辆自行车,几顶草帽,来一个人给一辆自行车,给一个草帽,就这样开始了工作。公司得有个办公的地方,红岭路上武警七支队的礼堂刚好空着,我赊账租下了这个场地。那个礼堂里有个舞台,就买了两张席子扔在舞台上,深圳天很热,员工有时候晚上加班不回家,就睡在那个席子上,这样就开始设计流程,开发软件。那时候找了大量的香港、台湾的资料来借鉴,又把特区证券公司、中行信托比较懂行的人都请来帮忙,设计出了最初的股票过户公司基本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