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冷门的缝纫机行业常常被忽视,甚至带上“夕阳产业”的帽子。但杰克股份(603337)却在20多年时间异军突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缝纫机行业生产企业。从昔日几间破旧的校舍,到如今成为缝纫机行业一哥,杰克股份是怎么做到的?业转型升级大潮下,杰克股份准备好了吗?
成孝海:可能很多人有一种感觉,认为缝纫机是比较夕阳的产业。你们在行业内经营这么多年,对缝纫机行业是怎么看的?
阮积祥:很多人对缝纫机的概念,还停留在原来“老三件”、“三大件”的状态,比如手摇式、脚踏式的缝纫机。那些都是原来家庭用的,现在的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到工厂化阶段,这是全球的趋势。
常言道,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目前,全球有70亿的人口,但真正在服装上有持续消费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贫困人口,现在都还没有服装消费的概念。所以,服装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力。
另外,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提升,消费者对服装的款式、材料、设计感、潮流、个性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服装行业要走向高质量的发展,对缝制设备行业是巨大的挑战,更是巨大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对缝纫机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证券时报采访团参观杰克股份)
成孝海:目前工业缝纫机制造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阮积祥:就整个行业来说,正在由传统工厂制造向智能化制造的发展过渡。
从目前市场来看,服装行业的制造水平相对还比较低。杰克股份的客户,大部分是中小客户,他们还停留在工业制造的1.0时代,我们就想通过自己制造的自动化缝纫机,让客户们进入2.0时代。因为让服装企业自发性地改造升级,完成智能化生产比较难,所以需要靠我们去改变这种现状。
目前,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失率很高,尤其是普通工人。我们希望用自动化的缝纫机替代人力,再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让服装行业慢慢走向3.0。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也是服装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服装行业的智能制造方向,不仅是服装行业自身的需求,更是消费者对高质量服装的需求。
跨国并购让令业界刮目相看
成孝海:从一个小工厂变成全球领头企业,杰克股份在发展过程中把握了哪些关键的节点,有没有一些特别值得分享的故事?
阮积祥:聚焦是我们的价值观。杰克股份的业务非常聚焦,我们的战略和管理简单化,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理解。
过去23年的发展历程,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个比较大的坎。当时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行各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很多人是没有信心的。因为制造业不像服装、食品,它们有刚性需求,整个市场萎缩不大,而我们装备制造业在2008年的时候,市场规模跌了将近50%。2009年又跌了20%。当时,这个行业几乎没有任何人有信心。
那时候,杰克股份也不是上市公司,但是就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走出国门,收购了德国的拓卡、奔马两家企业,这令整个行业对杰克股份刮目相看。这样一来,杰克股份的品牌和知名度,一下子就打开了。
在大家都没有信心的时候,杰克股份去抄底国外优质资产。这对杰克股份2010年以后的快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也为我们今天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打下了非常好的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点。
(杰克股份展厅)
成孝海:杰克股份历史上有一系列并购,是如何整合资源的?效果怎么样?
阮积祥:杰克股份从2000年开始做国际贸易,2007年开始产业布局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就要求我们有全球化的运作思维。收购欧洲的企业,我们就要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经营,还要人才本地化。在本地化的基础上,如何加强与收购企业之间的融合,我们用了六个字,尊重、互信、双赢。
虽然收购的欧洲公司,都是杰克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但它们与我们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首先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技术,尊重他们的创造力,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双方才能有更好的技术转移和合作,使双方协同发展。
2009年7月,我们成功收购德国拓卡公司和奔马公司,两家公司整合后的新公司更名为德国拓卡奔马公司。奔马是一家有着80多年技术沉淀的企业,德国的工匠精神在这家企业表现得淋漓尽致。奔马的员工到台州来,我们都把他们当客人招待。而杰克股份的中国员工到奔马去学习,就要拜他们为师,搞一个拜师仪式。
奔马有些员工有将近60年的工龄,这些老员工都感慨,原先老板从来没给我们表扬过,而杰克股份收购后,对他们在奔马工作的给予了肯定。这些工作的开展,最后也形成了双赢。
成孝海:各行各业跨国并购成功案例并不多,杰克是比较成功的,有什么秘诀?
阮积祥:刚才所说的只是整合方面的感受,还有一个就是战略的心得。杰克股份以“聚焦、专注、简单、感恩”为核心价值观,我们所有的收购是主业的收购,我们所有的收购是为了战略而收购。
为什么杰克股份要收购?比如2017年和2018年收购的两家意大利公司,迈卡和威比玛,他们都是细分的智能缝纫机制造领域的冠军。缝纫机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中,迈卡、威比玛探索了几十年,杰克股份把他们收购过来,战略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我们自己单独去做,可能还要几十年才能发展起来。
我觉得,国内有些公司的跨国并购没有取得成功,往往更多的是为收购而收购。收购完成以后,又以老板自居,不尊重对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最后整合走向失败。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国际化并购的简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