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66期包钢股份上市近20年市值跻身行业第二 总经理称“估值还是偏低”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城市,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美誉。包钢,以这座城市命名的钢铁企业,已在此扎根60余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成为包头一张靓丽名片。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组一行走进包钢股份,感受“草原钢城”的独特魅力。

第66期

包钢股份上市近20年市值跻身行业第二 总经理称“估值还是偏低”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城市,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美誉。包钢,以这座城市命名的钢铁企业,已在此扎根60余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成为包头一张靓丽名片。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组一行走进包钢股份,感受“草原钢城”的独特魅力。

我在北科大上研究生的时候,包钢培养了42个人,当时的管理老师就说:我最不解的就是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忠于包钢?这个问题,他永远回答不了。毕业之后,这些人绝大多数仍然工作在包钢的各级岗位上,仅有少数人离开了,我觉得这就是精神。

微信图片_20180927163815

谈优势:家里有矿 全产业链

周一:和国内其他大型钢铁企业相比,包钢股份有哪些不同?特色在哪里?

李晓:包钢股份最大的特点就是全产业链,我们是从矿山开始的。因为我们有矿山,所以稀土特色、资源特色也比较明确。在国内来讲,包钢股份生产的产品最为齐全。板、管、型、线、轨各个品种和型号都有,这构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覆盖的行业也比较全。

周一:包钢股份的发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李晓:包钢股份的高质量发展,第一重要的就是节约,用有限的资源要办更大的事。国家核准包钢股份的产能是1650万吨,今年已经要达到1500万吨了,增量空间很小了。在有限的产能增长空间下,如何实现更高的收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现有优势。

在国内的钢轨生产体系里,包钢股份是最有潜力的强势制造商。目前为止,公司开发的新一代高强耐磨钢轨在大秦线试铺,过货量已经超过了4.5亿吨。一般的钢轨,半年就得换下来,包钢的耐磨钢轨 一年不用动,长寿耐磨,达到世界级水平。这种耐磨钢轨,是公司最新开发的一个非常有市场拓展潜力的产品,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完开发流程,明年正式上线试铺十公里以后可以进入销售序列。公司现在开发有二代和三代稀土钢轨,目前也正在安排上线试铺。

我国石油工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开发热潮,国外原油价格也到了66美元,对行业发展形成了支撑。此外,国内天然气的巨大需求,为气田的开发创造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国内主要的油气田多在以包头为圆点的弧形地带,东北、华北、新疆、青海等,恰好都是公司的优势区域。所以,我们要把油气用管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满足国家能源战略的管材需要。

微信图片_20180927163819

谈业绩:行业复苏只是一方面

周一: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速较快,包钢股份表现也非常出色,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4倍,主要原因是行业周期性复苏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李晓:行业周期性复苏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品种的调整,内生竞争力得到提升。举例来说,中俄东线是全世界在建的等级最高的天然气输送管线,里面卷管的板材有三分之一是公司提供的,明年的量会更大。我们的X80管线钢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焊接特性、加工特性和材料特性,是我们产品结构调整的标志。我们开始干的时候,国内能生产同类产品的只有两家,现在也不到五家。

也许到2019年底就会有结论,我们的稀土钢轨、高强度耐磨钢轨会成为新一代钢轨的发力点。目前,无论是重载铁路还是高铁都到一定的换轨期了,像京沪高铁已经运行了10年了。如果换上高耐磨钢轨,会大幅度减少钢轨的维修、维护工作量,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这是包钢新的机会。

周一: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钢铁行业也做了很多去产能的动作,这些使行业产生了哪些变化?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李晓:去产能,尤其是打地条钢,效果非常明确。地条钢低成本、不规范、不合标,不公平竞争的同时给工业、农业、居民住宅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我认为,去产能对钢铁企业是一大利好,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真正的实惠。国家也明确提出了减量置换,这个是非常好的。

公司响应国家政策,关停了一座1800立方米的高炉,去产能120万吨。现在大型钢铁企业在行业中占比还是下降的,去产能这件事,国家要一直抓下去,我认为这很有必要,坚决拥护。

周一:钢铁行业景气度在回升,炼钢的又有钱赚了,未来有些产能会不会又恢复生产?你们会不会担心这个事?

李晓:不是担心,是非常担心!我们听说国家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提出了多项指标,包括环保、安全、能源、装置容积等。装置的容积问题仍然应该作为主导的去产能的方向,要把小型设备去掉,尽量向大型设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