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64期方大炭素:世界有用石墨电极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产品

这个曾经濒临死亡的企业,经过成功转制,在短短十余年中,演绎了一曲转制重生、乘势崛起、缔造传奇的嬗变之歌,一跃成为全球前三甲的炭素企业。“我们希望未来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方大炭素可以成为世界炭素行业中一流的领军者,能引领全球炭素行业的发展潮流。”

第64期

方大炭素:世界有用石墨电极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产品

这个曾经濒临死亡的企业,经过成功转制,在短短十余年中,演绎了一曲转制重生、乘势崛起、缔造传奇的嬗变之歌,一跃成为全球前三甲的炭素企业。“我们希望未来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方大炭素可以成为世界炭素行业中一流的领军者,能引领全球炭素行业的发展潮流。”

党锡江:方大炭素主要从事石墨及炭素制品、铁矿粉的生产与销售,其中石墨电极占比最高,大概在90%以上。石墨电极也是公司这两年盈利水平最高的产品。

石墨电极是钢铁冶炼过程中的消耗材料,电炉炼钢时通过石墨电极导电、发热,最后把废钢铁加热成钢水,它的使命就完成。石墨电极这两年盈利水平非常高,主要得益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给企业带来的政策红利。去年国家在钢铁产能调整中取缔地条钢,部分由转炉炼钢取代,部分由电炉炼钢取代。

证券时报记者:电炉炼钢的优势在哪里?我国电炉炼钢的情况是怎样呢?

党锡江:高炉炼钢需要消耗铁矿石,但电炉炼钢只需要废钢,资源循环利用。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国内电炉炼钢比例也将持续提高。我们所掌握的数字,国内电炉炼钢比例还不到10%,而发达国家达到40%以上。

发达国家的废钢保有量已经足够使用,形成产业良性循环,而国内废钢保有量还不足。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大概现在一年2亿吨,而国家一年的粗钢产量要达到8亿吨,所以还得靠铁矿石资源来补充。但随着未来废钢保有量不断增加,将为电炉炼钢发展创造条件,我们判断国内每年电炉炼钢可增加3000万吨。

微信图片_20180920163349

证券时报记者:国家钢铁产业正在转型升级,电炉钢的产能不断提升,这给方大炭素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党锡江:电炉炼钢清洁环保,是行业发展趋势。电炉炼钢对石墨电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我国电炉炼钢正在向90吨、100吨以上升级,必然会淘汰小电炉。大型电炉需要大规格石墨电极,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只有大公司如方大炭素才能生产。随着小型炭素企业逐步淘汰,将为方大炭素提供发展机遇。

我们判断未来石墨电极的市场前景是稳中向好。未来三年电炉炼钢可以保持3000万吨增量,三年后达到9000万吨将会进入稳定期。三年内石墨电极需求要增加20万吨,这时电炉炼钢比例可能达到20%左右。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环比下滑,能讲述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党锡江:石墨电极价格最近出现波动,业绩环比的数字的确不太好看,但同比是增长的,数字仍然非常亮丽。石墨电极的价格波动属于阶段性,我们预测,未来大规格超高功率产品将保持价格稳定,小规格低端产品价格则会波动。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从严落实,会让规模较小的炭素企业生产受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石墨电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里?

党锡江:2015年之前,国内产品是用价格去打市场,进入2017年3月份后,基本上是石墨电极生产企业在制定石墨电极价格,改变了以往采购方定价的局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和质量水平等方面。另外,我们的品质好、产量高,客户都是大型炼钢企业,也都是战略合作者。去年我们盈利比较好,赚的钱基本全部分给股东,每10股派19元,分了30多亿元。

环保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

证券时报记者:执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后,大批环保不达标的小型炭素厂会被关闭,这对公司也是一个新机遇吧?

党锡江:国家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将会冲击规模较小环保不达标的炭素企业。行业内的落后产能也会借机被淘汰。最近中国炭素行业协会委托方大炭素牵头制定《炭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新排放标准初稿已报送中国炭素行业协会审核。新排放标准参照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最严格的排放标准进行制定。

证券时报记者:您能和我们谈谈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情况吗?

党锡江:方大炭素多年来在环保上舍得投入,2018年就投入1.29亿改造环保装备,包括粉尘排放、噪声排放、污水排放、烟气排放全部已经达标。公司全面落实方大集团环保治理标准,国际上有标准的,一定要达到国际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平,国际上没有标准的,达到我们国家制定的标准。同时,从2018年开始,全面打造“花园式工厂”,朝着世界一流炭素企业目标迈进。

在污水处理方面,公司要求污水处理后排放的水要达到饮用水标准。到今年年末,公司将实行污水零排放,全部实现内部全循环利用,基本不再向外部取水。

能源方面,虽然天然气价格是煤气的两倍,但方大炭素坚持使用。因此在环保上,方大是炭素行业环保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行业带头人,一定要引领好炭素行业实现低排放。

此外,公司还在建设“花园式工厂”,今年就投入约1500万元,现在的厂区非常漂亮。

再造一个方大炭素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在石墨电极生产方面已经走在行业前列,按照规划,公司将和宝武集团合作,进一步提升石墨产能,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规划吗?

党锡江:方大炭素正在与宝武集团合作,计划再造一个方大炭素。我们将在红古地区合作建立一个10万吨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线,这个新企业的装备和配置都是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我们初步规划投资27亿,宝武集团宝钢化工出资51%,方大炭素出资49%,新厂预计2020年6月份投产。

目前宝武集团每年的石墨电极用量约1万吨,随着它的产品结构调整,石墨电极的需求量还会增长,但不会超过1.5万吨,新增产能的剩余部分要推向市场,大部分出口。

微信图片_20180920163353

证券时报记者:除了石墨电极生产,公司是否计划向石墨电极的上下游产业延伸?

党锡江:我们有这方面的构思,但现阶段的目标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钢铁高质量发展要求,把石墨电极做精做优,产品结构调整好,为钢铁工业发展履行责任。但公司未来将围绕石墨电极、高炉炭砖和炭素新材料三大品类发展。

炭素新材料方面,公司将布局生产核电用炭产品。目前中国核电在国内总发电量占比仅4%左右,距世界占比10%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未来提升空间非常大。预计一台60万千瓦的核电装置,将可带来10亿元的产值。

以前反应堆炭构件主要靠日本进口,国内没有这个技术能力。通过方大炭素研发,取得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目前只有方大炭素取得了核石墨和炭堆内构件制造的许可证,有资质、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既能提升企业效益,又能为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做出积极贡献。

证券时报记者:您能介绍一下公司的研发能力吗?

党锡江:方大炭素厂区位于兰州边陲,地理位置比较差,引进高端人才并长期工作比较难。我们的办法是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机制。我们与清华大学核研究院联合成立方大炭素核材料研究院,院校的前沿技术指导与方大炭素生产工艺结合。

目前公司已经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山西煤化所、兰州理工大学等国内炭材料研发前沿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方大炭素还设有博士后工作站,把炭材料领域的技术人才引进到工作站,他们可以首先在院所内制定好方案,再到生产现场实践,结合生产工艺,推动我们的研发工作。方大炭素的炭材料研究院和研发基地已搬到成都,高端人才可以入驻成都,专门研究新材料新技术。目前我们的招工要求是,操作工人要求是高中应届毕业生、职校生或退伍军人;研究人员必须是研究生,硕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