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中冶的历史经验时,张孟星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以发展为导向,融入中国社会综合发展”的理念中,面对时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张孟星表示,中冶将把发展速度放到第二位,把强身健体,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海外收入占比3年有望翻倍
王冰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5年了,中冶作为工程总承包领域的央企,在主动介入“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项目,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孟星:中冶是“走出去”非常早的一家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获得了了很多海外项目实施经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们而言也是非常大的利好;目前,中冶已在沿线36个国家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以及超过70个办事处。
我们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的的钢铁项目基本上都是由中冶来承揽和实施的。例如,我们刚刚完成了台塑集团在越南河静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作为全球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之一,是由中冶整体实施设计建设完成的。
此外,中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钢铁、冶金项目;此中冶还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承包商,我们承建了斯里兰卡的“国门第一路”;中东地区的科威特也是中冶的一个重要海外市场,中冶在科威特承揽的项目既有它的大学、保障房,也有市政、交通项目。中冶在当地的口碑也非常好。
中冶在海外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多次开会进行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我们不仅建立了组织机构,也希望进行属地化管理,既利用当地的资源,也利用中冶在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王冰洋:听您介绍,海外市场前景广阔,中冶为海外收入占比设定了什么样的目标?
张孟星:海外市场空间非常大,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冶海外业务的收入要达到整个收入的15%以上,目前的占比仅为7%-8%左右。
创新引领谋划高质量发展
王冰洋:中冶的战略定位中提到高质量发展,这与国家战略十分契合,中冶将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张孟星:“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中冶的战略核心。
中冶将继续保持并发扬几十年来的创新传统,近年来,中冶加大了技术、研发的投入,成立了多个研究院,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为目标制定研究课题;中冶采取了新的研发机制,真正出了成果,创造了效益;同时,中冶还给研发人员奖励,调动研发积极性。
中冶是中国的创新型企业,科研创新氛围一直保持得很好;中冶这些年的发展也是得益于坚持创新的传统,目前,中冶有21000多件专利,在央企里一直排名第四;中冶现在有23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这些机构在中冶创新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提出,则是响应国家号召。中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之后,作为企业,下一步应该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整体经营质量,中冶正在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制定全方位的方案,特别是技术研发要瞄准世界一流,起到引领作用。
就资产质量而言,中冶在央企中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但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比较多,例如两金压降、资产负债率的降低等,中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在经营质量方面,中冶在订单承揽、项目管控上,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按照规划,中冶不再将发展速度摆在首位,而是要在强身健体、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重点下功夫。
中冶新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质量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观念;高技术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把技术作为发展第一动力,用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高速度是发展的基本态势,必须在严控风险前提下,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