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中冶的历史经验时,张孟星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以发展为导向,融入中国社会综合发展”的理念中,面对时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张孟星表示,中冶将把发展速度放到第二位,把强身健体,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张孟星:中冶是为冶金而生,伴随着我国冶金工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企业。
按照我们的理解,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黄金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的8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钢铁年产量只有15.8万吨,此后进入了一个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中冶非常有幸作为钢铁行业的一员,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个黄金期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以宝钢的开工建设作为标志,拉开了中国现代化钢铁企业发展序幕。宝钢的整个规划、设计、施工都是由中冶来实施的,宝钢的建设引领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中冶在这中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前,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占世界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这的的确确是了不起的一个成就。就经验而言,我们认为,中冶始终坚持了以发展为导向,融入到中国社会综合发展中的理念。
王冰洋:2008到2012年期间,中冶曾遇到低谷甚至亏损,但这两年已经很快扭转了局面,实现了了不起的质变。对于这段经历,有哪些经验或者教训?
张孟星:这个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中冶2009年上市,上市之前有些决策不太规范,加之受到当时氛围的影响,自认为发展得很顺利,不但钢铁、冶金能做好,盲目地认为其他下游业务也能做好,因此走了一个非常大的弯路。
当时,中冶被国资委列为D级企业,债务高企受到特别监管,大家对于中冶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持怀疑态度,中冶内部也有“三座大山”的说法,包括葫芦岛有色、中冶恒通以及中冶纸业,这三个亏损大户一年就是几十亿的亏损,压得中冶喘不过气。
2012年,中冶调整新领导班子,直面问题、不回避,在国文清董事长带领以及国资委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中冶重新轻装上阵。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没有一定的魄力和责任感是完不成的。
当年,公司管理层第一次明确了“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思路。
王冰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张孟星:对,这一段扭亏的经历怎么描述都不过分。中冶经过几年的努力,2013年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润总额53亿,2015年、2016年都是70多亿,2017年近80亿。
一路走过来,我们的体会是,这么大的企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战略做指引,统一大家的思想和意志。同时,还要有非常强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真抓实干,迎难而上。
基础设施补短板 新兴产业亮点多
王冰洋:身处冶金这一传统行业,中冶的主营业务容易受到政策以及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那么,在做大做强主业方面中冶有哪些考虑?
张孟星:国资委给中冶确定了四块主业,分别是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以及海外资源。这一条业务主线是不能偏的,同时,中冶提出了“四梁八柱”的业务体系,这就把中冶主业范围就界定得比较清楚了。
这种界定改变了过去的发展思路,吸取中冶由盛转衰的经验教训,不能再花心了。而是一心一意围绕“四梁八柱”开展业务,做大做强做优,所以中冶这几年才有了持续稳健发展的经营成果。
当然,中冶的业务已经由钢铁冶金这一点转向了面。我们目前的业务涵盖市政交通、大型场馆公共工程以及房屋建筑等,成为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以工程为主的企业。公司战略中提到的“基本建设主力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王冰洋:中央近期提出要在基建领域补短板,您认为这将给中冶带来哪些机遇?
张孟星:未来想要继续依靠钢铁、冶金支撑中冶的发展已经不太现实,国外虽然有一些新建冶金建设,但毕竟不能与中国前些年轰轰烈烈的钢铁大发展同日而论。中冶要保持想发展,就要靠非钢产业,在非钢产业中,房屋建筑占比排第一,第二就是基础设施。
因此,基础设施补短板对中冶来讲绝对是利好。随着中冶技术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在基建市场占有的份额也会越来越大。
基础设施补短板,这有可能增大基建市场的规模,但无论基建市场规模是否加大,中冶都将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把发展质量提上去。正如常言所说,“市场无限大,市场无限小”,如果自己做不好,市场再大也没有你的份额,自己做好了,市场再小也能吃饱。
中国中冶展厅
王冰洋:中冶的战略定位中还明确要做”新兴产业领跑者”,在这方面有何内涵?
张孟星:“新兴产业领跑者”主要是针对国家提倡重点发展的一些新兴领域,我们不去做低端的、寿命短的、指标不好的工程业务,而是希望做一些寿命长、技术含量高,带有标志性、引领性的事情,这些年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在抓。
例如,在地下综合管廊方面,中冶建设的项目就起到了引领性作用。中央领导同志曾提出要将珠海横琴的规划对标世界一流,当地在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经验后发现,综合管廊运用地比较普遍,加之中冶在钢厂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我们与珠海市合作,在横琴开发建设了国内首条大型城市综合管廊。
这一项目全长33.4公里,投资总额23亿元左右,当地政府在向有关部门汇报时称,横琴综合管廊的建设为当地创造了超过80亿元的经济收益,社会综合效益非常高,珠海横琴的管廊建设经验也正在全国逐步推广。
中国中冶新兴产业的另外一个亮点是主题公园,主题公园也是中冶最自豪的一个新兴产业,中冶的主题公园建设水平就代表了咱们国家的水平,一点也不夸张。包括广东长隆海洋馆、上海迪士尼以及北京正在开工建设的环球影城,很多工程都是由中冶完成的。
当然,新兴业务在中冶的收入结构中占比还较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消费升级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冶新兴业务的量也会增加,目前占收入比重大概是5%,未来希望提高到15%左右。
王冰洋:中冶管廊业务发展情况如何?市场推广上有何难点?
张孟星:横琴综合管廊的示范作用非常明显,由此开始全国各地也兴起管廊建设高潮,中冶现在在全国承建的管廊超过了1000公里。中冶在综合管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以及承担相关课题,我们也成立了综合管廊研究院。
从难点来说,管廊建设期最多是2-3年,但按照国家要求,管廊寿命要达到100年,也就是说管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运营,怎样安全运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如何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运营,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目前也已经出了成果。另外,目前管廊的单位造价仍然偏高,建设成本亟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