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金矿是一座犹如由层层“梯田”环筑而成的巨型深坑,由于矿石品位低、黄金总量少,这座金矿一度被视作不具开采价值。但是,在以紫金矿业(601899)董事长陈景河、总裁蓝福生为代表的创业集体艰苦努力下,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产金量稳步攀升。
陈景河:紫金矿业能够在25年间从一家非常小的县属企业成长为初具跨国公司规模的矿业公司,我认为最重要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紫金矿业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受益者。
紫金矿业的前身是上杭县矿产公司,1993年更名为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总公司。在此之前的十年,我在地勘单位工作期间发现了紫金山的金矿与铜矿,主动请缨调到上杭来主持开发工作。
起步之初,公司总资产三百余万元,负债率超过90%,在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的条件下,完全是依靠企业一批年轻人边学习边干边探索,逐步滚动发展起来,整个过程中充满着艰辛也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1993年至2000年,以紫金山金矿的开发为主要任务,前后完成四期技改工作;2000年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明确提出面向全国发展,在矿业低迷期收购了一批极具价值的矿山。
2008年回归A股,首开每股0.1元面值发行的先河,之后全面加大国际化进程,去中亚、大洋洲、非洲等地区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践行者。
在紫金山开发初期,金矿开发经验是一张白纸,创业者们通过学习和借鉴,选择了堆浸工艺技术路线,开创了南方多雨坡地大规模堆浸成功工业生产先例。
针对矿石含泥渗透性差,单一堆浸粗粒金无法有效回收,紫金人又创造了重选-碳浆-堆浸组合工艺,回收率提高14%,经济价值达数十亿元。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铜业
再后来,应用经济地质理论,重新确定紫金山金铜矿可利用边界品位,可利用金资源储量从5.45吨扩大到近300吨,矿山开采也从地下小规模转为露天大规模,低品位资源产生了高效益,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金矿”。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露采场
成孝海:今年也是紫金矿业A股上市十周年,上市十多年来有何收获与体会?
陈景河:我们先是于2003年12月份在香港上市,发行30%股份募集了13亿港币,这对紫金矿业的发展十分重要。2008年回归A股,发行10%的股份募资接近100亿元。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3年至2008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公司业绩实现了裂变式的增长。一年后的原始股解禁,更是创造了诸多紫金财富“神话”。
在诸多的上市公司中,紫金矿业一是整体上市、管理透明,而不像大量上市公司上面有个集团,仅部分资产包装上市;二是成立之时已基本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目前是一家国有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些年来,公司的投资决策基本上由董事会审议决定,大股东对公司管理层非常支持和信任。
如今的紫金矿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市值均接近或超过千亿元,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我们的金、铜、锌主业突出,是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源最多、金属矿产品产量最大的企业之一。
此外,公司在海外拥有的黄金资源量与产量也已经超过了国内,铜的资源量也超过了国内。海外资产约占公司总资产的20%,海外项目利润贡献超过30%,海外矿山基本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
可以说,在紫金矿业发展的很多关键时刻,资本市场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过去在与投资者的沟通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感谢证券时报提供这个与投资者交流的机会,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广大投资者的沟通。紫金矿业的未来依旧需要依赖资本市场的支持,再一次感谢广大投资者对紫金的信任。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公司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