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52期埃斯顿机器人业务保持翻倍增长 2025年要进军全球产业第一阵营

涉足机器人业务7年,埃斯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技术的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装置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品牌机器人企业。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机器人企业实力最接近海外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企业之一。埃斯顿机器人业务如何获得了高速发展?

第52期

埃斯顿机器人业务保持翻倍增长 2025年要进军全球产业第一阵营

涉足机器人业务7年,埃斯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技术的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装置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品牌机器人企业。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机器人企业实力最接近海外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企业之一。埃斯顿机器人业务如何获得了高速发展?

人才建设讲求共同愿景

周一:问一个细节问题,埃斯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吴波:埃斯顿英文名字ESTUN,来自西班牙文。这个名字中EST是“ESTE”即“东方”的意思,UN来自西班牙语的“第一”的单词“UNO”,含义是东方第一。这个名字比较好发音,适合外国人读,对我们今后国际化很有帮助。

微信图片_20180821164019

周一:公司笼络了不少行业领军人物,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哪些办法?

吴波:公司上市后非常关注优秀人才的引入,领军人物除王杰高博士之外,我们在运动控制方面还有钱巍博士,是前罗克韦尔自动化上海研究中心主任。此外,我们在海外建立的研发团也是由具有多年核心部件、机器人领域研发经验的高水平研发人才所组成。这些领军人物有比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这些人才的加入使得埃斯顿有了比较好的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对国际化的资源整合有很大优势。

建立共同的愿景,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手段是埃斯顿当前人才激励的主要方法。对海外分支机构人才激励,当前主要还是以合伙人的形式,分享业务模块的收益。

王杰高:在团队方面,埃斯顿首先要求理想和目标一致,大家有共同的愿景,不仅是生存赚钱,还有统一的志向和抱负。第二是互相协作、互相认同、亲密无间,第三是用经济待遇激励团队,三个方面都要做,不仅是薪酬。

与巨头差异化竞争

周一:目前埃斯顿机器人业务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工业机器人前景如何?

王杰高:我们对行业前景感到乐观,好比从农业社会跨越到工业社会时候的内燃机,工业机器人逐渐普及是必然趋势。中国工业机器人总的来说还在起步,埃斯顿在2011年才注册成立机器人公司,处在国内机器人行业大发展的前期阶段。当前埃斯顿发展速度基本和预期相符。

在供应链方面,中国的工业基础和海外有差距,埃斯顿在供应链方面下了大功夫,用大量的资金、在供应链方面培养团队,提高质量管控的能力,相信一定时间后能够达到国外的水准。一旦做到产品质量一样,我们的产品价格、服务价格更有优势,我们的竞争力就更强。但是国外的产品价格也在降低,未来寻找增长空间需要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

微信图片_20180821164023

周一:国内机器人产业有哪些优势?

王杰高:“四大家族”代表的海外机器人面对的客户主要以汽车制造为主,中国有更广大的制造业环境,比如在3C、新能源、光伏等产业,这些行业的应用要求和汽车行业不同,一方面对精度和故障率要求没那么高,另一方面要求操作更简便、更安全、成本更低,投资回报更快。正是抓住这些需求,我们形成了产业竞争力,用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比如埃斯顿在钣金、折弯和光伏、装备等细分领域,开发出适应应用的专用机器人,这些细分市场就是国产机器人的机会。埃斯顿的折弯机器人产品竞争力超过了海外企业。埃斯顿机器人未来的市场方向,一方面侧重市场较大的通用机器人行业,比如在上下料、搬运等通用机器人,提升竞争力,制造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缩短和海外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在细分领域抓住机会,在新能源、3C、金属加工等新的机器人应用行业做到标准化的开发,达到简单易用,安全可靠,提供快速回报的产品占领市场。

我不认为中国机器人也要走一条海外企业走过的路,在新兴的行业应用中国可能做得更好,国内的一般工业行业要比海外多得多,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应用也逐渐饱和,中国发展机器人还有很多种路径。但是如果工业机器人仅仅是购买海外零部件组装,会有很大风险。逐步提高自主化也是必要的,至少可以有制衡的手段,不然手中就毫无筹码。

周一:国内从事机器人业务的公司上千家,会不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王杰高:国内机器人企业大部分做的是系统集成,许多企业对机器人技术了解不够,因为政府鼓励,或者希望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开始组装机器人产品。但是这种做法的企业越来越少。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涉及到品质、价格、设计能力、软件研发,还有在供应链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家电企业一样,企业没有规模优势和规模效应,利润就越来越薄。技术能力、产品品质、产品规模达不到,自然就被淘汰了,离开政府补贴之后就活不下去。

周一:埃斯顿有两大业务,两个板块发展的速度如何?

王杰高:目前机器人业务占比稍微少一些,但增长速度很快,每年以100%的速度在增长,相信很快可能超过核心部件的业务。今年1月份投产的产线产能设计为9000台,机器人行业有规模才能生存,其他公司也在增加产能,我们要发展得更快。

埃斯顿正在快速拉近与巨头的距离。处在中国市场有很多优势,第一是中国环境有广大的市场,还有政府支持,以及资本市场的平台;二是对产业资源更熟悉,形成竞争优势;第三是相比于大公司的策略难于改变,埃斯顿作为新型企业有后发优势,策略更灵活。像大海航船一样,有些企业是巨轮,方向调整不灵活,我们是快艇,看得准方向就可以从中间大胆穿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