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访对象,即是四大中资驻港企业之一的光大集团旗下金融投资旗舰 – 光大控股。光大控股(165.HK)于1997年伴随香港回归的脚步,诞生在维多利亚湾畔。二十年来,在金融机构高度密集的香港,光大控股异军突起,历经转型、变革和发展,已成为香港最耀眼的明星企业之一。
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香港,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的重要平台,作为亚洲金融中心,这里聚集了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在其百年历史和经济发展历程中,外资和中资在这座港岛上势力角逐,不断重塑和改变市场的竞争格局。而中资金融机构,在两次金融危机的洗礼后,逐步成为香港金融市场的主角。
本文采访对象,即是四大中资驻港企业之一的光大集团旗下金融投资旗舰 – 光大控股。
光大控股(165.HK)于1997年伴随香港回归的脚步,诞生在维多利亚湾畔。二十年来,在金融机构高度密集的香港,光大控股异军突起,历经转型、变革和发展,已成为香港最耀眼的明星企业之一。不仅把公司主业“跨境资产管理及投资”做得风生水起,也让自己成为国企在香港金融界最具竞争力的公司。在业界,人们更称其为“中国版黑石”。
提起光大控股,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光大控股成立20周年为其题词“金融巨擘 享誉华洋”,这或许足以说明,光大控股在香港金融市场地位。
截至2017年底,光大控股共管理48只基金,已完成募资规模港币1291亿元。通过所管理的基金和自有资金,分别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投资了包括银联商务、万国资料、金风科技、中节能风电、中国高速传动、华灿光电、华大基因、贝达药业、贝因美、分众传媒、爱奇艺、秒拍、阿尔巴尼亚首都机场、BEP等在内的超过300家企业。其中,有超过150家企业已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资产转让等方式退出。
此外,光大控股是光大证券的第二大股东和光大银行的策略性股东、A股光大嘉宝(600622.SH)第一大股东、港股中国飞机租赁集团(01848.HK)第一大股东以及在新加坡上市公司英利国际置业(5DM.SGX)第二大股东。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首次来到香港,探访香港上市公司光大控股(165.HK)。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与光大控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展开对话,全面揭开了光大控股的发展之路,解密“中国版黑石”炼成记。
采访: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图左) 嘉宾:光大控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图右)
尊重市场规律走向国际化
何伟:光大控股作为一家大型央企,在香港这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环境下,如何谋求一条适合自身高速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