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32期搞研发、孵化独角兽!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谈创新药布局

深耕资本市场20载,复星医药目前的业务已经覆盖医疗健康的全产业链。在过去十年中,复星医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指标实现了约 22%的年复合增长率。复星医药的增长动力来自何处?跨入千亿市值门槛,未来增长是否存在压力?

第32期

搞研发、孵化独角兽!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谈创新药布局

深耕资本市场20载,复星医药目前的业务已经覆盖医疗健康的全产业链。在过去十年中,复星医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指标实现了约 22%的年复合增长率。复星医药的增长动力来自何处?跨入千亿市值门槛,未来增长是否存在压力?

吴以芳:如果总结下来,我觉得第一就是抓住了中国市场在规范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整合性机遇,通过外延式补充的一个快速成长。

第二,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坚定不移地布局研发创新,研发管线逐渐拓宽,从早期在研二三十个项目,到去年我们是171个在研的产品,这其中还包括10个小分子创新药,还有8 个生物创新药、14个生物类似药,这些都是高价值的产品。另外,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里,我们的生物仿制药、小分子化学药将会陆续进入市场,这样对公司未来的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引擎。

第三,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企业管理的质量标准,我们多条生产线,包括原料药、制剂都通过了国际认证,包括FDA的认证、欧盟的认证,日本的认证,另外还有WHO的PQ认证,这样为我们拓展国际带来了非常好的机会。像我们的青蒿琥酯(抗疟系列)产品,尤其是青蒿琥酯注射剂在非洲市场销售就非常好。

微信图片_20180701163018

摄影:方旻

周一:未来还要保持这么一个高速增长的话,有没有压力?

吴以芳:保持持续的增长,尤其当体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这就需要系统的战略规划,要使得自己整个产品线能够足以支持未来的持续增长,在这个方面的规划我们还是比较清晰的。

未来几年我们会陆续上市一些新药,包括我们即将推出的重磅产品利妥昔单抗;继今年目前的一致性评价率先通过的几个品种之后,未来还会有一批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而且这些在国内率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市场增长。

另外,我们前些年的国际化布局也蓄势待发,近三年来其增长速度也一直快于国内增长的速度。这样当中国市场增长减速的时候我们又从国际市场上带来了一块新的增长。

但你要说压力一点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现在最大的压力主要是我们的创新研发投入,开发创新药和生物制品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成本,现阶段对于我们创新药管线来讲还属于投入期。短期内,研发投入实际费用增长率可能会快于正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但是这也是门槛,为复星医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药前景可期

周一:目前公司有哪些仿制药通过了一致性评价?

吴以芳:已经通过的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还有一个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还有阿法骨化醇片。我们在国内的药企里应该是在第一梯队里面。

周一:未来在公司的销售方面,创新药跟仿制药比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吴以芳:现在这个阶段依然是仿制药为我们贡献主要的现金流。整个创新是需要时间,像我们的几家做创新药的公司都是九年前,2009年那个时候才开始创立的,后面到2017年,我们又陆续建立了一些创新公司,这些产品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包括我们跟美国凯特(KITE)合作的产品KTE-C19,现在我们也刚报了IND(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它也同样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创新就是这样,你先得要投入,先得要敢于投入,未来才能迎来产出,所以在这个五年周期内,我们的生物仿制药会体现出来,这几年会看到它陆续开始贡献收入,而且成长会很快,下一个五年里,相信创新药的占比就会越来越高。

周一:公司在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上的布局如何?

吴以芳:整个市场的成长还是比较快的,这里面也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医疗器械和诊断与制药业务是尽量按照协同来布局的,比如说我们在肿瘤领域去发展药物,同时我们在肿瘤领域有达芬奇机器人,后续还有肺癌早期筛查的诊断机器人,也包括治疗,这些器械和诊断类业务,将会围绕我们的核心治疗领域,去积极有效地拓展,和药物形成良好的一个战略协同。

在医疗器械美容仪器方面,复星医药旗下的以色列公司Alma Laser也是在全球领先的企业,也是复星医药在器械方面全球化布局的经典案例。

微信图片_20180701163052

摄影:方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