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云锡(即锡业股份控股股东云南锡业),熟悉它的人都会说,这是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店”。它的前身是个旧厂务招商局,由清政府云南当局在1883年创办。发展至今,己经历了135年的风雨。2000年走上资本市场的锡业股份,通过多年坚苦努力,最终成长为世界锡业龙头老大。
汤发:从云锡的发展来看,至今已有135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个旧厂务招商局创立于1883年。发展到现在,它积淀了很多文化、物质的资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云锡发展到现在,可以用五个“最”字的来概括:第一是历史最悠久,它有135年的历史,从满清、民国到新中国,是三朝国企。第二是资源最丰富。现在我们锡储量还有近80万吨,锡、铟的储量则居世界第一。此外我们还有铜和锌,储量分别有120多万吨和400多万吨,资源非常丰富。第三是产业链最长。我们从地质找矿、采矿到选矿,从冶炼、深加工到营销,可以说实现了锡产业链条各环节全覆盖。在全球锡行业内产业链是最长的。第四是门类最齐全。我们从源头、中端到末端,锡产品品种最齐全、规格也最完备。第五是市场占有量最大。我们从2005年到现在这13年,每年销量在全球锡行业都名列第一。正是这五个“最”成就了我们在锡行业的龙头地位。当然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迈过坎、爬过坡,但整体情况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发展的后劲也比较足。
锡业股份是1998年创立的,到2018年正好20年的时间。它是云锡最主要的资产。公司一路走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我想有这么几条:
第一,我们集中精力聚焦锡产业。2016年我们在总结分析十二五期间、还有过往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十三五的发展目标,那就是:要更加聚焦有色金属、更加聚焦锡产业特别是锡深加工产业,并不断往前延伸,向高端化、信息化、精细化等方向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我们明确:要创新驱动,要改革突破,要开放合作,要转型发展。我们要打造锡新材料研发加工中心、铟新材料加工研发中心和锡化工中心这三大中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公司培育和打造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培育和打造成全球最大、最优的锡生产商、供应商和服务商。具体路径就是要进一步聚焦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共享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包括产品的结构、产业的结构和资本的结构,使整个锡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保持和巩固全球锡行业的龙头地位。
第二,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这也是我们能够处在世界前列、引领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从矿山选采到深加工,我们整个产业链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这是我们能够长久发展的一个制胜法宝。
第三,要深化改革,调整不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把一些不合适的地方调整过来,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第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进行全球化布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开放的视野、包容的胸怀。近几年,在控股股东的支持下,上市公司加大了开放的力度,在选矿、冶炼和深加工等方面都与国际上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相关工作都在不断推进当中。正是这些方面的原因才使我们锡业股份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
王冰洋:刚才您说公司是一个百年老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些积淀都包括哪些方面?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它们都产生了哪些作用?
汤发:常言道:“十年企业的发展靠管理,百年企业的发展靠文化。”在云锡135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包括我们上市公司创立的20年,文化积淀是比较深厚的。最近中央电视台发布了一部锡文化纪录片,一共六集,名字分别叫《天赐个旧》、《锡映春秋》、《百年云锡》、《情系砂丁》、《大锡之路》、《申锡无疆》。这部锡文化纪录片完整地记录了整个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锡业股份创立以来的一些文化积淀。
云锡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报国”。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公司将大锡运到美国,换取了抗战所必需的宝贵外汇,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自己贡献。现在,公司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不仅包括GDP的贡献、税收的贡献,还有就业的贡献、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的贡献。“产业报国”是我们最核心、最根本的文化。
其次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云锡有四句话,叫做“热爱云锡、奋勇攻关、争创一流、多做贡献”,这里面就包含着这种精神。
此外,诚信经营、珍惜自己的品牌和荣誉也是我们的文化。
最后就是和谐共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谐共享包括与股东共享、与员工共享、与投资者共享、与社会共享。这几年我们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回报股东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去年云锡在当地扶贫综合考核评价当中就荣获了第一等评价,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今后我们仍将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尽到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在企业内部,我们每年9月份都要搞矿工文化节,现在已形成了制度。通过这一活动我们营造了浓厚的锡文化氛围,我们希望云锡精神、云锡文化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要政府支持更要面向市场
王冰洋:公司一路走来取得了这样的一些成绩,在这个过程当中,好像也并非一帆风顺。那么,期间有哪些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人和事?您能否给我们讲一讲这方面的故事?
汤发:锡业股份创立20年来,整个发展趋势比较好,但期间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好的一面看,20年来,我们的资产规模由10亿变成300多亿;营业收入从10亿增长到去年的344亿,今年预计有350亿;利润总额也从1亿上升到去年的10.2亿。从问题方面来看,公司先后经历过三次经营低谷:第一次是本世纪初,从2001年到2002年,当时整个市场行情都不好,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第二次是2008年,遭遇次贷危机的冲击;第三次是2013年到2015年,公司两度出现亏损。
在公司困难时期,确实出现了许多让我难忘的人和事。比如在2013年,因为整个行业价格下跌,公司经营压力比较大,这时控股股东就给了我们有力的支持:将亏损的铅资产进行了剥离。此举很关键,因为它让公司有效规避了业绩连续亏损。2015年,得益于大股东的进一步支持,公司以发行股票为对价,用37.5亿元购买了华联锌铟75.74%的股权,华联锌铟这一优质资产正式合并到上市公司。经过这次资产重组,我们公司的业绩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了控股股东给予的大力帮助外,在国家政策的运用方面我们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前几年为了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企业的进出口进行限制,国家降低了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这就使我们的锡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所减弱。2016年国务院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使企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增效益,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给予了一些特殊政策。相关文件下达后,公司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就向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和云南省商务厅等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经过努力,相关政策于去年4月在公司落了地。这一政策,可以让我们有效地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起来。这对锡业股份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助力很大。
王冰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理解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政府有过哪些支持?企业又是如何寻求市场化发展的?
汤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锡业股份的创立就是国家经济政策支持的结果。九十年代末,云锡发展陷入了困境,这也是当时全国国有企业一个共同的特性。为了让国企三年脱困,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就包括鼓励和促进国有企业上市。我们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上市的。
公司上市以后,之所以有比较强的发展动力,也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分不开的。20年来锡业股份通过积极运用各种融资方式,取得了较为充沛的资金支持。公司资本运作方式的多样性在云南省内上市公司中是首屈一指的。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上市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当地政府而言,我们在进行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也给予了土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在环保、安全方面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宏观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则快速增强。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我们企业经营者就一定要彻底改变观念。我们提出了“三转”理念,即企业要围着市场转、围着利润转、围着员工福祉转。由于要围着市场转,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开拓我们的终端,要加大深加工这一块,这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过去我们依靠的是资源,往后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支撑点在哪里?在科技、在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应该市场需要什么,我们便生产什么。没有这个理念,要想做大上市公司、做大锡主业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