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海通证券成立30周年。在中国证券史上,海通证券也是成立30年来从未更名、从未被政府注资、从未被收购重组的唯一一家证券公司。是什么力量使海通证券不仅经受住证券市场大风大浪的挑战,而且发展成行业强龙?
信息技术未来要引领业务发展
何伟:过去多年,海通证券一直秉承的发展战略是——致力于把海通证券建设成为以网上证券、财富管理证券、中小企业证券、机构业务证券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这些年来,海通证券是如何规划和执行此战略的?未来将通过哪些举措来实现和巩固这一战略?
周杰:过去30年,海通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还有八项主要任务,包括:扎实做大资产负债表,做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服务体系;加强跨境联动,推动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加强集团管控体系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与金融科技向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党建引领,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积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当然,我们的核心战略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梳理成以客户为中心的“12345战略”,即一体两翼、三轮驱动、四根支柱、五大能力。同时,强调了基础设施和金融科技的投入,向一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我们要求IT技术的角色从原来服务业务的发展,到推动业务的发展,再到今后引领业务的发展。
瞿秋平:事实上,在三年规划之前,海通就做了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现在我们把两个规划融合起来,在财力投入、人员配备、组织架构、基础设施的布局上都已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
我认为在IT建设方面,中国的证券公司要集体直追,向商业银行学习。在信息技术这块海通要做三件事:
首先要树立愿景,明确目标。每一位员工的任务有什么,每年要做什么,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都要明确。
其次要强化自主可控,加大资源投入。没有投入不会有产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一日千里,如果没有投入,员工就只能单打独斗。现在券商的交易技术基本都是供应商提供,都是采购来的,但工农中建这些银行可不是这样。仅工行现在就有张江基地、珠海基地、北京中关村基地,他们有研发能力、有软件中心、有数据中心。海通今后的目标,就是对重点产品必须要有自主产权,在稳步提升IT基础设施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时,重点聚焦应用系统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设。
第三要加强核心团队建设,形成人才梯队。海通两年前引进了工行的毛宇星先生,出任海通证券的首席信息官,这两年公司上上下下一致的评价是在信息技术这块有了明显变化,以后海通证券还要高薪引进境内外优秀的技术人才。
海通未来发力的方向是非资本驱动业务
何伟:回顾2017年公司业绩,不仅整体业绩表现突出,而且各项业务发展非常均衡,请瞿总给我们点评一下海通证券2017年的业绩。
瞿秋平:首先我想打个比方,中国的高考,平均分数好才能上名校,去年海通收入280多亿,净利润86亿,靠的就是综合实力的平均分,比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收入和ROE(净资产收益率)等,我们在行业的排名都比较靠前。当然,未来海通需要在技术含量更高、产品创新能力更强的业务方面有新突破。
对海外业务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冷静。伴随不断加快的国际化步伐,公司合规风控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尽管海通国际现在有几十亿的收入和利润,一旦某个项目出现问题,资本可能立刻面临消耗,所以风险和防控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
海通要做我们熟悉的事、做专业的事。我们要不断提升公司员工业务素质、完善客户信息库、风险预警系统等等,加强合规风控能力。尽管海通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还是感觉如履薄冰,像走钢丝一样。
未来海通证券怎样再上台阶?我觉得还是要坚持各业务条线齐头并进。经纪业务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还是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说股票交易、两融业务和股票质押业务等,要巩固好它们对公司收入和利润的贡献。
我们要把资管业务与融资租赁业务做起来。资管新规实施对大券商来说其实是个机会,我们会压缩技术含量不够、又缺乏资产管理特质的通道业务,提升我们的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判断能力和定价能力。
我们旗下的恒信租赁2年前的规模大概是100亿,我当时希望它在2至3年达到500亿,现在目标已经实现了,中后台架构也逐渐建起来。我希望未来2至3年,恒信租赁能达到800到1000亿的规模,成为中国投行中独树一帜的租赁公司。
我们另一块国际业务海通银行,去年业绩也有起色。但海通银行在海外的造血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会给它时间,通过加强跨境联动、内外协同,将来它可以在港澳设分行,甚至再到内地设分行,将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储备转化为战略优势,届时的海通证券将会和现在大不一样。
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注重业务创新
何伟:海通证券大资管业务在业内举足轻重。去年以来,海通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去通道化的同时,还加大主动管理的力度,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能否介绍下其中成功经验?在今年“严监管”、“稳杠杆”新的政策风口下,海通证券在资产管理端将如何发力?
瞿秋平:资管业务作为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以及新的业务增长点,一直备受市场的关注。海通资管作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为公司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面对国家去杠杆、降通道的要求,海通资管主动降低了通道业务和杠杆类业务的规模,以较为稳健的经营理念和坚持价值投资的投资策略在业内赢得了较好的口碑。2018年,银行系资管公司也应运而生,可以预见的是大资管行业将迎来深刻的变革,但同时也伴随着机遇。
未来资管行业的竞争将围绕主动管理展开,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人才的培养、保留和发展是首要的。目前,海通资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努力,资管公司高管团队稳定且具有多年证券行业经验;资管公司自主培养了投研团队,为未来从事主动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管公司的后台亦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合规、风控、运营等专业人才。公司也将持续为资管公司的发展提供资金、人员政策、渠道业务等方面的支持。
何伟:随着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创新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业务,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股权质押、场外期权等,海通证券在这些业务上也一直名列前茅。作为后来业务,海通证券是如何在这些创新业务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的?相比海外投行,境内券商信用衍生品业务其实并不健全,您对此怎么看?
瞿秋平:海通证券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战略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充分考虑创新在公司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了金融创新的相关机制,并顺应业务发展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专业化分工,适时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优秀的执行能力,海通证券多次被监管机构指定首批参与新业务试点。公司创新业务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如公司客户融资类业务总规模位居行业前列;柜台市场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行业领先;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对传统业务形成有效补充,为公司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首先,公司大力推进监管机构推出的各项创新业务,首批获得多项业务牌照,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股票质押、柜台市场、基金托管、报价回购、另类投资、股指期货、期权做市、自贸区、沪港通和深港通、FOF基金等等,建立了显著的先发优势。
其次,公司不断加快自主创新,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业务解决方案,丰富境内外客户服务手段。例如,在债权融资业务方面,发行了国内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首只“可续期债”、首只“省级平台公司项目集合债”、首只“超长期限债券”、首只“项目收益债”、首只“绿色债”、首只“连结债”,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金融创新奖;公司在国家发改委企业债券主承销商信用评价中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蝉联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优秀承销商。
在并购融资业务方面,“招商蛇口吸收合并招商地产”项目作为央企地产重组样本,成为深交所首单A+B股转A股整体上市案例。在投资业务方面,推动FICC平台建设,成为首家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大宗询价业务平台的证券公司;积极开展国债期货套利业务、黄金租赁业务、利率互换业务、跨境业务,多项业务均为国内券商首创;权益类量化投资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柜台市场业务方面,首家开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柜台市场的挂牌转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