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22期百年老店胸怀 海通证券建造四大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海通证券成立30周年。在中国证券史上,海通证券也是成立30年来从未更名、从未被政府注资、从未被收购重组的唯一一家证券公司。是什么力量使海通证券不仅经受住证券市场大风大浪的挑战,而且发展成行业强龙?

第22期

百年老店胸怀 海通证券建造四大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海通证券成立30周年。在中国证券史上,海通证券也是成立30年来从未更名、从未被政府注资、从未被收购重组的唯一一家证券公司。是什么力量使海通证券不仅经受住证券市场大风大浪的挑战,而且发展成行业强龙?

周杰:我们把海通过去的30年分为三个阶段:从1988年到1995年是“建起来”,那时候海通还比较小;从1995年到2005年是“站起来”,此时海通完成了增资扩股、股份制改造、收购黄海期货并成功托管甘肃证券、兴安证券;从2005年到2015年是“大起来”,特别是2007年登陆资本市场后几次补充资本金,使公司今年一季度末总资产达5700多亿、净资产约1200亿。海通这30年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抓住了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我们希望今后的十年,海通证券能真正“强起来”。

微信图片_20180531160336

海通证券董事长 周杰

改革开放,让海通证券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投向了海外。如今,海通国际已成为中资企业在香港发行市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其单项业务和整体实力均居中资券商之首。

何伟:您是证券业的老人,又在大型国有实体企业工作多年,现在又回来从事证券,带领着这么一家优秀的证券公司扬帆远行。您在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感触一定非常深,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周杰:我举个小例子。2015年我在上实集团当总裁,旗下的上海发展(600748)定向增发的承销商是海通证券。2016年7月我调到海通证券,我的身份从甲方变成乙方。因为上实旗下的上市公司很多,有A股的、红筹的、A+H股的,都是海通的服务对象。因此,对于实体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我感触还是蛮深的。

坦率地讲,目前券商提供的服务大多是基于牌照的服务。如果真正为企业着想,就要改变券商服务实体经济的短视行为。所谓短视,就是说企业今年要融资了,券商就来服务了;明年没有融资,券商就不来了;可能后年又有融资,券商又来了。境内市场融资就是一种牌照服务,而企业需要的是来自券商持续的、长时间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我在香港也工作过多年,还有另一方面感受。新经济的发展给投行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独角兽企业的发行上市,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为此类企业定价,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用多少倍市盈率能确定的,这就考验券商的销售渠道、定价能力和投研能力。我们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卖出股票,另一方面又不能让我们的投资者受到损失。

集团化国际化是为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何伟:海通证券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全面集团化发展。海通的集团化是出于怎样的战略思考?

周杰:海通证券的集团化战略是顺应经济趋势,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应运而生的,为客户,尤其是企业客户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当企业开始创业或者创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海通证券的直投PE子公司可以提供股权投资服务;在企业上市之前,海通的融资租赁子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企业要上市了,海通证券可以提供承销保荐服务;上市后,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或向上下游延伸,海通证券可以提供再融资和并购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了,海通证券还有其它服务,比如说上市公司的股权托管、股权质押等等;企业想到海外发展,海通的海外子公司还可以为其提供国际金融服务。

这种集团化的战略,使我们能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是一种全生态链式的融资服务模式。现在海通直投PE管理规模已超过300亿,去年是海通直投PE丰收的一年,所投资的企业成功挂牌的就有17家。海通的融资租赁子公司去年规模已达500亿,已成为集团重要的收入和利润贡献单位。

何伟:海通的国际化做得非常出色,布点在14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风生水起。其实国内的好多企业走出去是吃了亏的,甚至交了不菲的学费。您能否谈谈海通证券在国际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吗?

周杰:海通的国际化起步比较早,2007年就到香港开拓业务,但是真正取得成绩还是近几年。回顾十几年的历史,也非常坎坷。

如果总结海通的海外发展经验,我觉得海通主要是抓住了国家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的大机遇,服务于国家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

这些年,在国家资本开放、金融开放和“走出去”战略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逐渐发展海外业务。坦率地讲,海通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不是先和当地同行直接竞争,而是先帮助我们国内的企业或投资者在海外立足发展。香港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些年来,境内许多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在香港投资,现在又有了深港通、沪港通,今年香港交易所又修改了上市规则,我相信会有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更多的投资者在香港投资,这些都给海通创造了很好的业务机会。

海通收购的大福证券曾经是香港最大的证券经纪商,拥有非常好的零售网络。海通收购后为它做加法,更名海通国际,然后为它赋能,为大福证券增加了投行牌照、研究咨询牌照,提升了它的竞争力,现在海通国际已经成为香港最有竞争力的中资投行。

还有一条经验是,我们把香港定位为整个海通证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海通母公司每年都会派员去香港培训学习。内地团队与当地团队的融合过程就是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过程,他们把海外经验和方法带回来,又会提升我们内地展业能力和水平。

瞿秋平:海通国际化过程,采用了“分步走”的战略,主要是通过海通国际控股旗下的海通国际、恒信租赁和海通银行三个平台来实施。

微信图片_20180531160346

海通证券总经理 瞿秋平

海通证券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立足亚太、辐射欧美”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两阶段”路径:第一阶段聚焦香港、东南亚等毗邻市场,积累经验,适时进入其它新兴市场;第二阶段通过积累经验逐步进入欧美成熟市场。2010-2014年,海通相继完成对香港大福证券的收购、H股上市及增发、以及对恒信金融集团的收购,构建了业内领先的海外业务平台,基本实现第一阶段目标。2015年完成对海通银行的收购,为开启第二阶段做好了战略储备。

现在,海通证券的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我们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1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子公司或代表处,境外业务收入贡献不断提升,协同效应正在显现。

2017年,海通国际证券投行业务继续保持领先,股权融资金额排名在港中资投行第一;中国离岸债券发行数量排名全体投行第一。海通银行是海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伊比利亚本地市场的专业知识以及在长达20多年的海外市场经验,立足于支持中国、欧洲、南美洲和非洲间的跨境业务交流,把海通的业务发展到更广阔的地理区域。

微信图片_2018053115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