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9期汇川技术:既要做“智能制造之王”,又要做“新能源汽车之王”

今年是汇川技术成立15周年,朱兴明说,下一个15年,汇川技术要打一场“新能源汽车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的“双王之战”。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厚德载物、科学兴邦。这是朱兴明的高中老师书写的。

第9期

汇川技术:既要做“智能制造之王”,又要做“新能源汽车之王”

今年是汇川技术成立15周年,朱兴明说,下一个15年,汇川技术要打一场“新能源汽车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的“双王之战”。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厚德载物、科学兴邦。这是朱兴明的高中老师书写的。

永远都是“学第一、做第一”

何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汇川技术给自己的定位和要求是什么?你们如何摸准市场的脉搏?

朱兴明:多年以来,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个月必须调研8个以上的客户,了解市场的最新需求。市场瞬息万变,对于汇川来说,2007年是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更多同行都倒下了,汇川走得稳很多,我给管理层写了篇文章,提出未来的自动化公司必须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我们当时发现了伺服器这个市场,经过七八年的辛苦耕耘,拿我自己的话说,我们冒着枪林弹雨,伤口还在流血,这块业务去年收入是10个亿,今年还会增长。

再比如电梯,中国每4台电梯中就有1部是使用汇川技术的控制器,公司有个高级人才被称为“中国电梯之父”,目前,我们让他负责机器人项目。我们的人力资源部署都是跟着市场和客户需求走的,通过商业的逻辑分析,我们认为未来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一定会在中国诞生!商业上的竞争,最终拼的是思维方式和使命感!

无论做什么东西,“第一名”就是我们的标杆,这是一种内心潜意识。学第一、做第一,是汇川永远的使命。我们在国内做到了第一,但国际上还远未达到第一的实力。比如博世在传统的汽车领域是巨无霸,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汇川和博世站在同一个起点上,汇川反而还没有传统汽车的包袱。这就是我们的机遇。

对于真正做企业的人来说,财富到了一定程度就失效了,如果执迷于财富,反而会成为人生的坑,变为人生的包袱。

一个企业发展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格局。企业家的思想有多远,企业的路就可以走多长。企业家的短板,就是企业发展的短板。汇川技术要打一场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的“双王之战”,这场硬仗,领头人朱兴明又是如何筹划的?业务的瓶颈就是企业家思想的瓶颈

何伟: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遇到瓶颈时会如何克服?

朱兴明:我认为业务的瓶颈就是企业家思想的瓶颈。我在华为待过,也做过华为的高管,在华为,你如果是高管,知道现在游击战的打法,同时还需要知道未来正规军作战该如何去打,这就需要不断学习、未雨绸缪。华为的人才观和西方企业的人才观截然不同,西方很多企业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进行管理,但华为的管理更具有中国特色。我认为人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安全感的需求。比如工资收入要让员工能养家糊口、工作氛围要舒适、企业财富要让员工分享。汇川就是一个财富分享的公司;其次是激励的需求。干得好和干得不好一定要区分开来,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一定要有差距;第三是发展的需求。企业要给员工舞台,充分授权,要让员工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获得财富和人生的成就感。

2008年我提出要给汇川的高管“断奶”。所有高管一个季度只能找我1次,不要关注我给你回邮件没有,一般我认为不重要的事情,就不会回邮件了。我们就是要让公司每一个个体都能人尽其才、人尽其责,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独当一面。有的人适合挖井,那就让他专注于这件事情,把井挖得越来越深;有点人适合挖坑,这也挺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每个月我都有10天左右的时间在外调研,争取了解各个层面的问题。无论到哪里,我都会请当地所有基层员工吃饭,让他们反馈基层的实际情况。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管人不知道人难管。汇川技术要打造一套多层次的、基于人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发展的瓶颈,归根到底是人的积极性发挥到位不到位的问题,更是企业家思想境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