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7期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队”:华工科技连续多年业绩增速超40%

率先在国内开展激光工业化应用、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防伪领域、率先推进多功能传感器产业化进程,在技术、产品不断革新的同时,华工科技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公司近几年均保持着40%左右的业绩增速,2017年营业收入达44.81亿元。

第7期

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队”:华工科技连续多年业绩增速超40%

率先在国内开展激光工业化应用、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防伪领域、率先推进多功能传感器产业化进程,在技术、产品不断革新的同时,华工科技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公司近几年均保持着40%左右的业绩增速,2017年营业收入达44.81亿元。

马新强:华工科技主要还是以制造业为基础,我们属于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如果说再往上延伸就是国有控股。我们一直把“为制造的更高荣耀”作为企业的目标,或者是作为我们的理想。这么多年来,我们专注于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心无旁鹜,一直没有搞房地产,也没炒股票,就是一心一意地聚焦于我们这个行业,通过研发、创新驱动,持续、稳定地在发展。

总结来说,公司这些年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健的。作为一家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我们在产业方向也主动跟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相融合,服务、支持国家产业战略。

用人机制保障创新发展

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之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技术研发需要创新,产品设计需要创新,开拓市场也需要创新。在华工科技,公司管理层深植的理念是创新驱动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创新需要依靠强大的人才队伍。这些年来,华工科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这被认为是公司创新能力的保障。

成孝海:你认为推动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马新强:华工科技一直以创新驱动为主要推动力,我认为发展要靠创新驱动,创新要靠人才,人才更多的要靠机制。华工科技把人才战略上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几年从海外引进行业的一些顶尖专家,大概有近40人,其中有10人是国家“千人计划”。另一方面我们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培养“千人计划”,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机制是保障。对于引进的高端人才,我们给的政策较优。一方面是保证其待遇,另一方面是在其有自主核心技术、有独立产品的情况下,可为其开设单独的公司,通过其知识产权入股,成立新平台,这方面已经有比较好的一些案例。锐科激光也是这种模式下诞生的企业,该公司现在通过资本运作,已有上市计划。(注:日前,证监会已审核通过锐科激光的IPO申请)

成孝海:上面的案例中,引进的人才持有锐科激光多少股份?

马新强:目前还有超过15%的股份。我们的人才战略是有梯队的,对引进高端人才,就是通过高薪资、股权激励的方式,充分将其潜力挖掘出来;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我们有“青苗计划”;另外,我们还有“菁英班”,培养一些中层干部、核心骨干;在激励方面,我们现在全面推进增量绩效考核。我想机制也是个保障,通过这种机制把人才队伍能进一步的留得住、用得好。

高校背景助力产学研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国内综合排名前10的高校,在武汉更是无人不晓。这所高校培育了天喻信息、华中数控、华工科技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高校背景的企业,拥有优势科研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可能会存在校办企业的一些通病。华工科技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先天特征的?

成孝海:作为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请谈一谈高校和企业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特点,或者高校背景的公司在发展中的优势、劣势,都有哪些表现?

马新强:高校上市公司有利有弊。从有利方面来讲,有高校天然的背景,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人才的吸引、对先进技术的共同研发,对学校的一些科研成果的转化,我们都有优势。同时,不利的方面也有,比如在资本运作方面因决策流程链条太长、效率不高,有时也错过了一些机遇,这是不利的方面。

同样也是基于国企、高校背景,我们还是要站在国家层面来考虑一些事情,这几年我们也承担了国家很多重大科研项目。应该说,我们在激光技术及传感器领域代表了国家竞争力,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近几年,公司每年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速度,就是很好的一个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