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赛道投资,是投大企业还是小虾米?11月18日,在2025(第五届)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医疗器械论坛上,元生创投合伙人顾磊敏与鱼跃医疗常务副总裁、唯医创投合伙人陈坚的观点产生分歧。
在顾磊敏看来,投资要投大赛道,大市场孕育大企业,小市场只能吃“小虾米”。而陈坚则认为,面对内卷得“一塌糊涂”的大赛道,侧重小而美的企业投资不失为一种投资策略,“投资企业不一定非要考虑IPO”。
中小企业不要卷大赛道
在陈坚看来,基于当前的行业竞争现状,中小企业的出路在于专精,不要去卷大赛道。
“医疗器械行业在中国太卷,如果把中国前四大透析器工厂的产能加起来,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要,而且成本可降至13.5元,目前集采价是20元,而10年前230元。”陈坚举例说。
虽然医疗器械行业“内卷”加剧,但赛道细分特性仍为后进入者提供了机会。陈坚说,数千万规模的细分市场,往往难入大企业法眼,但对创业者和小企业来说,却可在细分赛道里挖掘机会,建议中小企业不必卷大赛道,而应聚焦专精方向,深耕差异化优势。
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临转院”)从医院临床收集需求,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一旦有创新想法或原始设备,临床会试用、反馈、再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成熟产品并应用到临床。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副总裁阮亮亮说:“该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了专利作价入股的方式,即医院把专利授权给临转院,我们与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独立运作,未来形成的收益进行分成,由此完成了从需求发现到需求落地,再到商业化运作的过程。”
据阮亮亮透露,为促使临床需求更好地与产业匹配,临转院已成立多家子公司,并成立了上海临床转化种子投资基金,首关规模1.8亿元。记者获悉,该基金旨在与临床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基于市场化规则,探索科技成果公司化运营路径,并构建“发现—培育—投资—转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创新不仅局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的设备,还包括家用设备等院外使用场景。”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魏俊璟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可穿戴、脑机接口等有望是院外市场的一块大市场。
魏俊璟援引数据称,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迈进1.35万亿元大关。其中,家用器械占比跃升至36%。
浦东将重点布局类脑智能等赛道
会议举办地上海浦东,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已集聚了六大医疗器械优势细分赛道,其中,无源植介入器械、有源植入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持续引领,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射频消融类器械等加快奠定领跑地位。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表示,近年来,浦东积极发挥引领区综合改革试点和制度型开放等一系列的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叠加优势,在审批审评、创新药械出海、进口器械转地产等各个方面率先探索,推出多项改革举措,加快大IP、大品种、大企业的培育。
目前,浦东集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300家,全球医械十强全部在浦东布局,涌现了一批“全国第一”医疗器械企业。同时,浦东已有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过1200张,约占上海40%;其中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38张,占上海约60%,约占全国10%。产品出海成效方面,浦东已有超40家企业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进入欧美市场。
“我们把浦东作为公司高端研发的策源地与高端市场。”科美诊断董事长李临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公司已研发出用于诊断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产品,未来还将拓展至帕金森病等更多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产品研发。”
今年10月,浦东发布《浦东新区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创新策源、园区集聚、企业培育、创新生态、国际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集聚,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徐徕透露,当前,浦东正全力落实《实施方案》,通过制度型开放、强化创新策源、优化空间布局三大举措,致力于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科学家创业首选地、制度改革首创地”,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其中,在创新策源层面,浦东依托大科学设施和顶尖科研机构,持续引进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提升创新主体密度。发挥张江多学科交叉、创业孵化与金融资本协同优势,建设“科学家会客厅”,完善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促进科学家与产业界、投资界深度互动,推动原始创新与产业转化无缝衔接,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核爆点” 。
记者获悉,未来,浦东将集中力量重点布局微纳机器人、类脑智能、新型生物材料等医疗器械赛道。《实施方案》透露,浦东将拓展基金生态朋友圈,鼓励成立医疗器械专项子基金,研究成立基石基金,加强招投联动等。
责编:王昭丞
校对:杨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