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正将美国推离世界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王哲希2025-04-29 14:09

“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这一强调无视全球事务,只关注美国自身的外交政策,随着特朗普的回归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作为一位标榜“美国优先”的领导人,特朗普不仅重申美国的利益应该被置于一切事务之上,更强调应该停止无休止的海外干预。

在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特朗普随即签署行政令,要求所有对外援助暂停90天,以评估项目是否有效、是否与本届政府对外政策保持一致。

他还毫不掩盖对多边主义的蔑视,多次批评北约国家防务开支过低,让美国背上了过重的负担,并威胁削减对联合国系统的资金支持。

在开启第二任期的100天内,这样的政策方向是否真正巩固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优先还是美国孤立?

“美国优先”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俄乌冲突、全球贸易、人道主义援助等工作,在特朗普重新执政的100天内都有了新的发展。

自特朗普1月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乌立场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不仅要求乌克兰向美国供应稀土等资源以换取美国对乌援助,还多次公开批评北约国家的“搭便车”行为,要求其增加国防开支,购买美国军火。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力图绕过乌克兰与欧洲,直接与俄罗斯进行谈判。

种种行为让欧洲大为恼火,再加上欧盟目前正面临美国对钢铁、铝和汽车征收的25%关税,以及对所有商品征收的20%“对等关税”,几乎将重挫本就低迷的欧盟经济。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发文指出,跨大西洋关系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挫折后,“欧洲已无法再信任美国”。

这只是特朗普政府背离多边主义的一个缩影。自上任以来,特朗普多次表态将大幅削减对联合国系统的资金支持,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反复不定的关税政策,无一不是其保护主义政策的外在显现。

此外,美国政府大幅缩减了有关国际事务的部门,如计划关闭援助专职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重组国务院撤销非洲事务局和其他地区事务局等。

这些举措不仅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影响力,也令盟友对其政策的稳定性产生疑虑。更为危险的是,这些裂痕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修补。

根据民调机构益普索本月的一项民意调查,认为英国与美国不再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受访者比例在一年内翻了一番。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相信英国与美国存在特殊关系。另据英国舆观调查公司(YouGov)2月开展的民意调查,2024年8月以来,欧洲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度下降了6到28个百分点,瑞典、德国和法国降幅较大。

美国的另一重要盟友——日本也受到不小的冲击。日本《朝日新闻》4月27日发布的一项全国民调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对象不相信“美国会在紧急情况下真正保护日本”。此前同类调查中对此问题持否定态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不到六成。

《朝日新闻》指出,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社会对美国的不信任感。

发生态度转变的还有美国民众。根据4月《经济学人》与YouGov合作的民调,美国民众对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不满情绪高涨,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对他的外交政策表示不支持。

华盛顿智库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认为,特朗普上任后的100天内,疏远或故意威胁美国盟友和贸易伙伴,使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孤立。

“围剿”中国失败

在“美国优先”的旗帜下,特朗普以“保护美国制造业与工人”为名,频频祭出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宣布的对华关税从34%到54%、104%,再到145%,一些产品甚至达到245%。

这种毫无意义的关税数字游戏,让人不禁想起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针对贸易战、关税战向美国发出的五连问。

历史上,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竞争屡屡引发冲突,这一现象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由美国政治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创始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指的是一个衰落的霸权国家害怕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因此启动了一系列决策和行动战略,导致系统内部出现剧烈的紧张关系,但无从知晓最终结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赢家和输家,所有参与者都将被迫修改自己的战略。

美国的“美国优先”论调,及其认为的自由秩序规则和机构不利于美国利益的信念,正在打破旧有的国际秩序。

西班牙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所长何塞·胡安·鲁伊斯在其文章中写道,美国主导的保护主义言论和贸易对抗打击了多边主义,但这种退缩也给美国霸权本身带来了风险:它为中国占领空缺空间、吸引渴望替代市场的贸易伙伴开辟了道路。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看来,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关税战,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平衡贸易赤字或振兴其国内制造业,而是为了推动中美经济“脱钩”。从美国角度看,“脱钩”不仅仅是要打压中国,削弱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影响力,更要通过“脱钩”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确保自身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彭博社在其评论文章中指出,“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其仍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紧迫性、资源和竞争力。”

一个较为乐观的迹象是,当下的经济博弈正显现出一丝松动。近日,特朗普公开表示,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将“大幅下调”,暗示其在中美贸易战问题上可能出现政策转向。

“若美国在这场耐力较量中率先示弱(当前已显端倪),中国在后续谈判中将占据更有利地位”,荷兰ING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Lynn Song)表示,对中国而言,这种态势至关重要,否则可能陷入对方“得寸进尺”的被动局面。“正如中国多次强调的,只要具备相互尊重的基础,谈判大门始终敞开”。

“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意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特朗普4月2日发起“对等关税”,对全世界挥舞关税大棒,原以为能让各国就范,在全球收割一波“韭菜”,顺势打击中国经济。不料事与愿违,不仅欧盟、日韩等传统盟友不愿买账,中国更是前所未有地强硬反击。

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重要经济体公开表态要加入特朗普政府对付中国的关税同盟。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正在将越来越多的盟友推离自身。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美国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联合盟友和其他国家一起对付中国”。但由于这次特朗普将关税“大棒”抡向了大多数国家,“美国联合盟友孤立中国的能力大打折扣……特朗普发起的新一轮对华关税战有些打不下去了”。

英国财长里夫斯4月19日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访问时直言,英国认为与中国切断联系是很愚蠢的做法。

日前有消息称,特朗普政府妄图以关税手段胁迫他国限制对华经贸合作。据欧洲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4月22日,欧盟方面回应表示,美欧关税谈判与中欧关系无关,欧盟对华政策仍将“保持不变”,欧盟不会对华“脱钩”。

美国的盟友已不再信任美国。4月1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出台前夕,《纽约时报》以“美国不再值得信任:特朗普政策如何疏远盟友”为题,指出美国的盟友们正在通过谈判将接二连三的冲击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同时减少与美国的合作。

报道列举了多项绕开美国的合作:加拿大在今年3月与澳大利亚达成一项价值42亿美元的协议,研发尖端雷达技术,并宣布正在就参与欧盟军事建设进行谈判;欧盟与印度之间的自由贸易和技术协议谈判,经过多年拖延后突然加快了步伐;巴西不仅在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而且正在甩开美元,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就连日本也表现出了少见的硬气。日本首相石破茂21日在国会会议上强调,日方不会为达成关税协议而一味屈从于美国的要求,“如果日本什么都让步,那我们将无法保障我们的国家利益”。这被认为是美国发动关税战以来,石破茂最强硬的表态之一。

由此可见,在“恐吓”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持久特点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自己的路。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