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向何处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作者:赵云帆2025-03-31 08:01

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言论,在周末的投资圈炸开了锅。

“我们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并表示目前看不到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潜力。

而即便朱啸虎是投资圈“反共识”的代表人物,此番言论依然给一二级市场热度双高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浇了一盆冷水。

知名创投人张颖则公开在朋友圈回怼,称“以后没人和朱总玩”,“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疑似被金沙江创投“退出”的项目星海图隔夜发文回应,解释了金沙江创投对公司投资的始末,并表示“对朱先生的投资成就和行业贡献深表尊重”;另一家被投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则发布机器人演示视频,并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

“人取我弃”带来冷思考

“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朱啸虎在接受投中网采访后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金沙江创投在此前投资了包括具身智能企业星海图、瑆爝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非夕科技,Nimble Robotics等。其中明确已经完成退出的企业包括星海图和松延动力。

不过,星海图在此后获得了蚂蚁集团的追加投资,阿里通义千问也计划与星海图共同开发具身智能产品。而松延动力也于今年3月完成了A轮融资,引入北京,深圳等地方资本。

与曾经市场化创投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市场不同,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行业,产业投资者,政府引导基金等深度参与,产业扶持也从单纯的资源导入,开始导向全面的产业配套等。

“一方面,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扶持政策纷纷出台,从大厂到创业公司都在加大对智能机器人的领域的投入,加上媒体的持续重点报道,有利于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迅速获得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倾斜汇聚,这对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起步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效果。”广州市政协经济委兼职副主任、中科科创CEO谢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近期,市场风传宇树科技老股在PE/VC圈遭遇哄抢。对此,朱啸虎则评论称:“考虑到现在这个环境,宇树还是有可能会上科创板,而且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把这种叫投动能的投资,我们还是喜欢投基本面。”

“这样火爆的政策关注度和媒体曝光度,肯定会催生该产业的从业人士和投资人心理上的过度浮躁、态度上的盲目自信甚至部分人员滋生投资心态,这都不利于产业下一步的健康发展。”谢勇表示。

他还向记者指出:“我认为朱总的观点中有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就是目前阶段创业公司要获得投资人青睐必须过商业化的挑战关。因此像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这样的革命性的通用技术要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最重要的一关就是找到具有迫切需求的核心场景,依托创新技术提供可确定交付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分化的热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形机器人赛道依然是资本热门的黄金赛道,但资方仍然保持相对冷静,导致能“卖出高价”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并不多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部分VC机构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事实上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已经趋于谨慎。与同样热门的AIGC赛道项目对比,机器人或具身智能实际完成融资数量偏少。即便是行业内的一些质地尚可的项目,融资时也很难洽谈出创始人理想的对价和金额。

再叠加当前IPO节奏偏慢,导致退出渠道一定程度受限,VC机构对机器人赛道的谨慎并非不能理解。

机器人行业的两极分化也是原因——与其说是“人形机器人”或者“具身智能”难以融资,不如说,这个红极一时的赛道,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金字塔型的生态也令行业头尾的吸金能力差异巨大。

如果考虑到终局,那么这种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放大。

美国知名学者杰格迪什·谢斯和拉金德什·西索迪亚提出的三强法则(Rule of Three)认为,一个行业最终只能由三家巨头获得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而即便目前人形机器人天下未定,至少已经有宇树科技靠着强大的“自来水”、“路人缘”,率先占领用户心智;优必选依靠上市快速扩张并率先对接大量制造业工厂商用场景;智元靠着地方资源与科技产业资本的扶植,率先制定了全行业最为雄心壮志的量产计划。

至于融资能力,三者不遑多让——智元机器人在3月刚刚获得包括腾讯在内的众多头部资本的加持,优必选在2023年已经完成港股上市的基础上,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完成超过20亿港元的港股配售。

宇树科技更是暂时离开了融资市场。而近日,宇树科技早期投资人、SevenUp Capital创始人赵楠甚至透露,自2020年以来,宇树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并且目前暂时不寻求融资。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三巨头”已经几乎成型的情况下,内有星动纪元、乐聚、傅利叶、众擎、逐际等虎视眈眈,外有特斯拉Optimus、FigureAI、波士顿动力等得陇望蜀。

加上在具身智能端,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巨头参与,VC机构想孵化出突破重围的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企业无疑是一件难事。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