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第31期科大讯飞刘庆峰:用核心技术为中国代言

刘庆峰,199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8年获“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7月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创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至今,2009年4月起同时兼任董事长。

第31期 科大讯飞刘庆峰:用核心技术为中国代言

刘庆峰,199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8年获“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7月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创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至今,2009年4月起同时兼任董事长。

我为什么喜欢爬山

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欢爬山,全员登山也成为科大讯飞每年司庆的“保留项目”。

它和我们创业的过程一样,在开始缓坡时有的人会跑得很快,之后进入艰难的爬坡期会很难受,但坚持下来,就会由难受状态变成通透的状态;到了山顶,一览众山小。回想创业时的种种,各番场景仍是历历在目。1998年,当时我还在中国科大求学,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弟们一起参加我国的863项目语音合成比赛。这次比赛中我们研发的语音合成系统第一次将我国语音合成评测达到了3分,这让我们很激动。3分是什么概念呢?当时评测采取5分制,播音员发音为5分,普通人发音为4分,3分即代表听者可以接受,也就是说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应用了。当时我面临着出国还是创业的抉择,但我的内心告诉我,这很可能就是产业爆发的前夜,如果出国,我很难短时间内再组建一个这么好的技术团队。更重要的是,当时中文语音市场基本上全部被外国巨大占据,我一直想改变这一点。

就这样,在改革开放走过20个年头之际,国内互联网创业热潮兴起,政府在政策、资金、舆论等多方面为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下,我们中国科大6个学生开始行动,最终组成了18个人的创业团队,创办了科大讯飞,我们立志要让中文语音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让中文语音技术由中国人做到最好。

这其中,必有影响一生抉择。后来在和我大师兄张亚勤(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创始人之一)的聊天中,我得知,当年我们创业的时候,微软中国研究院最早想挖的一批人就是我们的团队。1999年,微软首次在中国设立奖学金,叫微软学者奖学金。当时我们工资大概一个月2000块钱,微软学者奖学金是好几万美金,这个条件很让人心动,但微软同时提出要求,让我做一个月的商务intern(实习生)。那时我们已经开始创业了,我们做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我坚决回绝了。这就是我们当年开始创业的大背景,也说明大家真的都很看重这个产业。

年轻人创业充满想象力,充满激情,没有包袱,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但创业的道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我们也不例外。创业后,我们推出的第一款产品“畅言”就遭遇了滑铁卢,面临资金链几乎断裂、各方纷纷质疑动摇的局面,当时我心理压力也很大,但是我说:“如果不看好语音,请走人!”没办法,枯燥的技术研究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这也是一种登山精神,必须要坚定目标、不改方向,才能一步步地爬到顶峰。语音产业就是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技术积累,研究人员必须要有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所以讯飞面对的是一个有希望但无现成路径的全新产业。

好在2001年,讯飞开始破局。200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重大突破,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一员,对中国所有企业来说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也正是这一年,科大讯飞获得了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的认可,他把联想进入风投产业后的第一单给予了我们,也成为我们的第一位投资者。当时柳传志先生到合肥签约,与我们亲切交谈到夜晚11点多,他提出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管理三要素,是我直到今天仍在学习并应用到团队建设的重要经验。自己搞科研,可以埋头单干,不理任何人;而要做企业,就不能这样任性,企业家必须要建班子、定战略、明方向、带好队伍。

2004年,也就是我们创业的第五个年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扛着外界的压力,我们终于实现盈亏平衡,并从2005年至2007年保持了净利润130%的复合增长。2008年,在国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为企业创造的良好的创业环境中,经过近十年的坚守和创新,我们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也因此有幸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创业上市公司。但我们知道,上市绝不是攀登的顶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人工智能浪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今讯飞置身其中,显然还未到达登顶的状态,只能说是已经开始登山,刚克服了爬坡之后的艰难,开始到慢慢适应的状态,但还要继续坚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行。

开放的浪潮扑面而来,永远会有更新的事物、更大的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持续攀登才能勇立潮头。我也时常鼓励我的员工们去爬山,就是想传达给他们: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新的山峰在前面等你去征服;当你快到一个山顶时,还有另一座更大的山峰在前面,这样才有不竭的动力去前行、才有挑战的精神去创新,才能以创业者、颠覆者的激情一起共创未来。

没有核心科技,岂有中国强音

我记得还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和很多同学说,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就可参加比赛,因为我们要拿第一,要超过中国最好的大学和机构,当然后来我们和他们的大多数都在合作了。我觉得这种不畏竞争、挑战权威、勇争第一的习惯是中国科大基本的办学理念;在科大讯飞的园区,有一座雕塑,两头牛顶着一个地球,我们现在叫它顶天立地,最早叫扭转乾坤。这样的价值观是一路传承下来。

在讯飞公司大厦最醒目的位置上,刻着这样一句话:“燃烧最亮的火把,要么率先燎原,要么最先熄灭。”这句话是我在2000年公司年会上说的,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和整个团队,梦想既然已经点燃,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战斗。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中,技术革新很快,想要赢得领跑局面就必须从源头技术上保持领先。如果我们不能保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不能在技术上掌握主动和先进,就如同被别人掐住咽喉,既难受又危险。

我十分赞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长李德毅院士的观点:“今天,人工智能绝不是到了收获的秋天,而是‘春夏之交’。”所以当下,我们还必须保持源头技术的创新,不仅要关注应用的“小波浪”,更应关注技术创新的“大波浪”。“大波浪”包括源头技术、创新的算法、配套的芯片等,而“小波浪”是指各种穿戴式设备、APP等应用。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浪潮,都是大波浪和小波浪的叠加模式,任何时候,国家或者行业发展都必须坚持“大波浪”和“小波浪”共同推进的原则。

科大讯飞是一家技术创新型公司,自创业之初就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坚持掌握价值链的主导权,不把自己的楼房建在别人的院子里。2017财年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增长了61.5%,连续五年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20%。我们相信:只有核心技术具备了话语权,企业才有话语权;只有国家和行业在核心技术上有影响力,这个国家才可能在全球有影响力。

正是这种掌握源头技术的决心和对科技产业不可遏制的热爱,促使科大讯飞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医学影像、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图像理解、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国际比赛中,多次刷新全球纪录,仅2017年,科大讯飞拿到7个国际权威赛事的“世界第一”。此外,目前,我们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有2项、国际标准有1项,累计获得国内外的有效专利有 260 件。

以机器阅读理解挑战赛SQuAD为例,它由斯坦福大学牵头,是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权威度的机器自然语言理解比赛,谷歌、Facebook、IBM、微软等全球知名机构全都参加了。微软高级副总裁沈向洋说:“真正代表未来人工智能的全球领导者,一定是最先突破了自然语言理解的机构和公司,这样的公司是最权威的”。我很认可这句话,SQuAD就是这样的比赛, 10万篇英文文章,人看完以后提问题,机器阅读完回答问题,以此证明机器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微软过去几年一直是全球第一,很值得尊重。但是2017年7月,科大讯飞改写了这个历史,我们当时很高兴。不到两个月,微软又重新超越了我们。但2017年11月,讯飞再获全球第一。到了12月,又有别的公司拿到第一,但今年1月,我们又重新夺回第一。在今年7月结束的Blizzard Challenge 2018比赛中,在和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院的同场竞技中,科大讯飞报送的参赛系统摘得10个测评打分项目中的9项第一,在自然度、相似度等重要指标中显示出较明显的优势,这也是讯飞获得的“十三连贯”。

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进程同步,包括科大讯飞在内的一批自主创业的企业也逐渐站上了国际舞台,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参与国际竞争。但庆幸的是,我们从来就不惧怕竞争。当年,和我一起进入中国科大的,还有13个省市的高考状元,在越有压力的情况下我越能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所以从进校第一次摸底考试开始,我就几乎拿到了所有数理学科考试的第一名。因此有人评价,说我是天生的竞技型人格。我想不仅是我,科大讯飞人都是如此,科大讯飞最早的基因里就有对创新的追求,就有参与竞争的勇气以及用源头技术创新改变世界的决心。如果怯于竞争,我想就不会有今天的讯飞。

在我们的战略发展中,从今年开始,科大讯飞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源头技术资源,通过鉴赏力、理解力和整合力,以全球技术整合来奠定我们未来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地位。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用核心技术为中国代言,在世界不断发出“中国强音”,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