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110期澜起科技:领跑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科创板市值第一股再拓CPU版图

科创板首批挂牌企业之一的澜起科技便是芯片设计公司的代表,创始人是有国内“芯片设计海归第一人”之称的杨崇和。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澜起科技,公司董事长杨崇和与证券时报社社长何伟面对面深度对话时,道出了从业30年的“芯”路历程。

第110期

澜起科技:领跑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科创板市值第一股再拓CPU版图

科创板首批挂牌企业之一的澜起科技便是芯片设计公司的代表,创始人是有国内“芯片设计海归第一人”之称的杨崇和。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澜起科技,公司董事长杨崇和与证券时报社社长何伟面对面深度对话时,道出了从业30年的“芯”路历程。

2

如何练好内功?科创板的推出,正成为澜起科技这类硬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上市前后变化,杨崇和谈了几点感触:上市后一是令公司具备更好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坚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发投入;二是有助人才建设,如公司刚披露的股权激励是A股员工覆盖面最广案例之一,这也将吸引更多人才加盟;三是需平衡好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以研发有竞争力的产品为核心,只有给客户创造价值,才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同时,也需合理关切投资者诉求,跟资本市场保持良性互动,以促长远发展。

史前海归的“芯”路历程

当时光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1981年,24岁的杨崇和背起行囊,踏上了充满未知的美国求学之路。8年后,从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毕业,已获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他前往了硅谷,并先后在美国国家半导体等多家公司从事芯片设计研发工作。硅谷的五年对杨崇和来说是一个快速积累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志当存高远。1994年,正值硅谷IC设计火热,相关人才待遇丰厚之际,他作出了一个令周围人意外的决定——回国,而彼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前景尚不明朗。

“有时候我开玩笑说自己是‘史前海归’,因为回来时还没有海归这个词。”杨崇和向证券时报记者谈及回国初衷时说,彼时看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省等地IC产业发展不错,而中国大陆有优秀人才和巨大市场,他坚信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一定会发展起来,并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在回国蛰伏三年后,他与同仁共同创建了新涛科技,作为国内首家以风险投资+硅谷模式运作的IC设计公司,新涛的发展速度很快。1999年4月便拿下了松下的订单,开启了中国IC出口发达国家的先河。在2001年,新涛被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收购,这桩并购亦名列当年中国10大并购案。

2004年,依据协议在IDT工作三年期已满,首次创业成功给杨崇和个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眼前并非没有其他选择;例如可以改行投资,这样不仅轻松得多,还更能赚钱。但他仍选择追逐自己的芯片梦,开启了更为曲折的二次创业。

“当时在投资领域,有很多人希望请我加入一起做IC投资,思考良久,我还是决定继续做产业,过程虽辛苦,但回头看,这15年仍很值得。”他回忆说。

澜起科技是杨崇和创办的第二家芯片设计公司。在参观澜起科技总部时,证券时报记者看到,公司会议厅、办公室的命名颇具古风,这源于杨崇和对中国古代艺术鉴赏与收藏也颇有兴趣;而“澜起”本身引的是苏辙的一句诗“动作涛澜起”,既寄予了杨崇和对新涛的延续之意,亦有“后浪推前浪”之期望。

3

二次创业,杨崇和瞄准的是研发内存接口芯片(Memory Buffer、简称“MB”),MB芯片是内存模组(又称“内存条”)的核心逻辑器件,作为CPU存取内存数据的必由通路,其主要作用是提升内存数据访问的速度及稳定性,满足服务器CPU对内存模组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及大容量需求。

“做内存接口芯片相当于把储存数据的内存和CPU之间做了高速连接,可以想象成数据在高速公路上传输。”杨崇和阐述说,与短平快产品不同的是,做MB芯片不论是技术还是商业都要面临很高的门槛。

好比一场马拉松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内存接口芯片需与内存厂商生产的各种内存颗粒和内存模组进行配套,并通过服务器CPU、内存和OEM厂商针对其功能和性能(如稳定性、运行速度和功耗等)的全方位严格认证,才能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因此,研发此类产品不仅要攻克内存接口的核心技术难关,还要跨越服务器生态系统的高准入门槛。

谈及为何开始便选择挑战高难度业务,杨崇和认为,或许潜意识中也受到艺术鉴赏时的启发,自己更为欣赏的是咋一看或不起眼,实际却是有内涵、有深度、需要花更多功夫才能完成的作品。在开发产品时,他亦更倾向于做一些有真正技术深度的产品,虽然可能会花去更漫长的时间,比如在内存接口芯片上做到了“十年磨一剑”。

创业初期,澜起在MB芯片领域的技术被大公司认可,曾有这样一则故事:2006年,杨崇和带着刚开发出的芯片去美国拜访英特尔,实测数据令对方吃了一惊:在不牺牲其他指标的前提下,澜起芯片的功耗比业界顶尖水平低了四成。几天后,英特尔派人飞到上海考察,在认可澜起的能力之后,它决定投资,并停止研发自己的内存接口芯片。

但前行之路亦非坦途,行业形势时好时坏,赛道上亦不乏实力竞争者。在DDR2时代,全球有包括德州仪器、英飞凌、NEC等巨头在内十几家供应商,澜起科技尚是追赶者,亦曾面临自身产品刚量产却跟不上市场的窘境;到DDR3时代减至4、5家企业,公司成为了并跑者;在DDR4时代,澜起方才实现了崛起,这得益于公司发明的“1+9”分布式缓冲内存子系统框架,突破了DDR2、DDR3的集中式架构设计,最终被采纳为国际标准,这时全球只剩下3家企业,澜起科技占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领跑者。目前,公司正积极参与DDR5 内存接口JEDEC 标准的制定。

4

杨崇和将这“十年磨一剑”的过程比喻为一场马拉松,中间会有痛苦的阶段,但必须要坚持住。“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心,要确定这把剑磨出来的时候,是市场正好需要的,如果市场当时需要的是一把斧头,那么剑磨出来也没用。”他谈到。

5

目前,公司的业绩几乎均来自于内存接口芯片业务(2018年占营收比例为99.49%),并凭借技术突破和创新能力,已拥有多项专利。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已获授权的国内外专利为94项,已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证书47项,正在申请的国内外专利为3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