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冠股份依托分别于2017年5月完成并购的南京能瑞和2018年2月完成并购的辽源鸿图,快速推进业务协同,集中技术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为业务的二次腾飞打下了基础。在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变修改后,金冠股份“豪赌”的新能源产业是否受到影响?未来双方将如何产生协同?
金冠股份早期主要是从事电气装备和智能电网装备研发与制造,产品包括高低压装备、系统集成等等。在企业成立之初选择行业定位时,我们对电气设备领域的产品品类进行综合整理,并结合全球市场以及企业实际现状,最后我们选择了环网开关装备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当时,“东三省”地区还没有环网开关装备核心制造厂,全国能够规模制造开关核心装备的企业也不多,市场份额多数都在ABB、施奈德这些跨国公司手里,国产化率相对较低。
我们从研发、测试,小范围运行、试用,逐步把电气设备业务推动起来,公司用了近三年时间把核心品种打造成功,逐步推向市场,又经过大概四年到五年时间产品销售达到一定规模。首先在“东三省”做到区域第一名,之后逐步地延伸和推动逐步发展到国内行业的前几名。
在金冠股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企业想快速发展必须要谋求进入资本市场。基于这种目标和理想,经过近十年努力和完善,在2016年正式登陆了A股市场。
王冰洋:金冠股份上市后利用资本平台发起了多次并购,向新能源领域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海江:产业并购与金冠股份进入资本市场的初心也是分不开的。我们认为,一家公司在某一细分领域或者把单一产品做到行业龙头,都有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但是依靠单一品种,或者单一品种未来发展面临天花板限制的时候,很难做到一个规模性的企业。
我们的愿景是想立足长远,发展金冠。当下,国家在政策上也鼓励支持发展中高端的制造产业,作为企业,我们也需要不断来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寻找更好、远景更加广阔的蓝海市场。
对于我们,什么是更好的发展方向?我们非常看重新能源行业中的汽车行业,我们认为汽车行业在未来是一个真正能够具备形成市场的一个大的蓝海市场,而且和金冠的业务相当匹配。基于这种考量,我们要想快速切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只能利用我们上市之后的资源优势和企业优势,走兼并重组的道路,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先后做了两次并购动作布局新能源产业。
王冰洋:金冠股份从电气设备制造进军充电桩和锂电池隔膜业务,这三块业务是如何协同发展?金冠股份对自己的产业定位是什么?
徐海江:三块业务板块中,充电桩是我们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第一个标的,从现在来看,充电桩业务不论是业绩还是技术能力、团队市场进取心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愿景,我们认为当初的选择都是比较正确的。在多个国家重点工程,我们的充电桩都被作为指定装备,多次国家电网招标,我们的中标排名位次靠前,业绩表现的也非常出色。
在新能源领域,我们在后端市场布局了充电桩板块,前端市场选择了锂电池隔膜,从前端到后端跨度比较大,也因此企业未来在新能源领域里面的发展空间敞开了。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充满信心,相信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在内生推动,同时不排除今后可能的外延并购推动下,为企业今后长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三个业务的战略协同上,我们还是基于金冠股份现有基础,通过技术、管理、市场创新,进行不断的融合。目前,金冠股份与能瑞新能源以及鸿图隔膜业务融合情况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王冰洋:通过两次并购之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较快,您如何看待并购策略对公司带来的影响?
徐海江:通过两次并购,金冠股份业绩有了大幅提升,这和我们当初挑选的标的是息息相关的。当年选择的两个并购标的都是各行业的龙头,同时并购企业所在的产业发展是非常好的。而且随着金冠股份的进入,为两家公司的发展又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因此,两块新的业务未来的业绩和长远的发展,对金冠股份业绩的释放会更有保障。
看好新能源市场前景
王冰洋:充电桩业务布局迅速,但在上半年业务毛利率略有下滑,充电桩业务是否受到补贴政策退潮的影响?
徐海江: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出台,初期对新能源市场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特别大。尤其我们公司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国家电网公司等等,受补贴政策变化影响较小。其二,补贴政策变化对充电市场稍有一定影响,但是这个影响过程当中也是基于选位情况。
南京能瑞的发展模式是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充电桩场站的运营和综合运营管理两块业务。我们在生产、研发、制造业务,主要选择的客户是大型车场,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国内大型桩场运营商,这些客户更看重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采购价格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充电桩运营业务,受国家补贴调控有一定影响。这对早期充电桩场影响不大,而南京能瑞在后期运营的桩场,投放和运营都是基于客户需求,是在有了需求之后才进行桩场建设,不是为了补贴盲目去做桩场投放。在这样的运营思路下,补贴政策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
王冰洋:如何看待充电桩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
徐海江:我们认为未来新能源充电桩市场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数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投放保持了每年40%左右的增长速度,对应的,这时候传统汽车的销售数据在放缓甚至下降。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来看,行业出现了拐点。同时,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车桩比”较低,未来充电桩市场应该有广阔前景,同时有明确的市场确定性。
金冠在充电桩市场布局生产制造和运营两条线,在运营端,现在我们定位在公交系统、物流系统,现在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顺丰和京东,公司在北京给顺丰和京东装配的两大核心桩场,每个桩场大概有300以上的充电枪在服务,每天充电车辆不少于500辆。
现在,金冠在整个充电桩运营业务上,已经有330多座充电场站,每天充电量超过20万度,这个数据不断攀升,去年和今年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我们预计明年及今后,它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也找到了充电桩市场的运营基础,我们在按照既定模式往前走,这个模式下,一方面能保证盈利能力,同时保证公司稳定发展,实现了快速进步。我们未来对充电桩市场充满期待。
王冰洋:金冠股份在充电桩制造以及充电桩运营的行业格局中处在什么地位?
徐海江:金冠股份子公司南京能瑞是中国充电桩行业的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公司进入充电桩行业时间较早,在研发、制造等技术上,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核心元件的创新能力上也不断地提升。产品从最早一代不断提升、迭代,现在已经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的状态。
在产品端,以客户国家电网为例,南京能瑞在国家电网中标的历史数据显示,它在民营中标企业里面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从桩场的运营情况,现在全国运营桩场的规模性企业,能够实现高盈利的企业并不多,但南京能瑞确实做到了。在行业地位上来讲,我们成绩的取得应该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