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安的大型央企中国西电(601179)是一家历史悠久、业绩辉煌的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创办近六十年来,这家公司伴随着中国电力事业一起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与奇迹。未来,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趋势如何?中国西电将向哪些原创技术发力?
输变电成套能力强
成孝海:我看了一个资料,就是说中国西电是输变电设备行业中唯一的央企,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准确?
裴振江:这个说法不准确。可以说,我们是输变电设备行业中成套能力强的央企,现在也有一些输变电设备企业,他们都是生产单个的产品,不是做变压器,就是做开关。
一五期间,国家把西电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布局,所以我们输变电成套能力是国内最强的。作为央企责任更大,西电需要落实国家战略,这是责任恰恰也是机遇,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很大发展空间。
新时代有新要求,我们认为是要提升自身的制造能力。下一步,中国西电也会发展智能制造业务,我们将来也会给一些企业提供工业的服务,中国西电承担了工信部7个国家示范项目。在军民融合方面,中国西电相对薄弱,但同时也很有发展潜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西电的配电方面有优势。我们最近还有一个项目正在争取立项,是关于电能储存的。现在光伏和太阳能发电,大家都觉得这个电是垃圾电,主要是因为它没有把电能储起来,它不是一个很平稳的电波,如果有储能装置的话它就可以。所以我们现在正在攻克储能技术。
中国西电作为央企,在落实国家战略的同时,技术创新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成孝海:资料上讲,中国西电是行业内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请介绍一下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情况,中国西电目前有哪些属于特别高端的产品,已经投入市场?
裴振江:西电的发展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1959年西电成立之后不久,前苏联很快停止援建,也就导致我们必须技术自主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益于三峡工程,我们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技术合作,掌握了许多先进技术。
随着国家电网发展,像80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项目实施,国外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的企业必须要自己科技创新,这些年西电一直是抓住创新,也得到自己在行业的地位。具体做法是:
第一,中国西电一直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2006年,中国西电就做了一个比较长远的科技规划,确定了公司的发展目标,哪些技术是核心,自己怎么样去创新;
第二就是研发构架,我们基本上建了两大层面,一个集团层,一个是企业层,集团层也是逐渐在建,我们下决心专门成立中央研究院,完全是由西电自有的,我们为研究院拨科研经费进行研究,院长我们是引进有国际科技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我们在几家产业公司都设立了研发中心。
第三是我们在重点的产品项目上,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围绕国内电网建设,以及特高压的交流、直流的换流变、换流阀、开关等,所有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还有一些核心技术我们在攻克难关,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柔性直流技术,很多实验设备也都是自己在做。我们也积极参与国家的一些科技项目,如国家的863、973项目。
中国西电这些年取得很多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我们获得12项,其中特等奖有2项、一等奖有4项;西电有两个任期连续获得了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特别奖;较早布局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快突破200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00多项,包括获得中国专利奖的有9项,金奖3个。
西电也注重参与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尤其是走出去更体现标准的重要性,西电这些年为了走出去,对海外出口产品重新做了国际试验,因为有些国家用户产品标准体系和国内有所不同,要求也不一样。
成孝海: 2013年的时候,通用电气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股东,这么多年来跟对方的合作怎么样?它的进入对公司的市场技术有什么帮助?
裴振江:中国西电和通用的合作比较愉快。我们的合作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通用入股西电,持有公司15%的股权;
第二方面合作就是我们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相对我们原来传统来说是进行合资合作,这个合资公司还是我们控股,就在西安,主要想完善西电整个的产业链。国家电网技术发展很快,尤其现在信息化技术更快,合资公司的产品技术需要当地化,像北京的很多地铁项目的控制保护,还有地铁的其他领域,这个合资公司又有优势。
第三方面,当时跟通用合作,就是想通过GE在全球市场的网络,帮助西电销售我们的输变电的产品。通过跟GE的沟通交流更能把握海外市场特点,包括各个国家电力发展的情况。
还有就是在技术发展方面,我们共同在技术制高点上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站在自身角度来说,这种合作对西电的国际化进程很有推动作用。
成孝海:多年来中国西电一直致力于输变电设备的制造,在输变电产业之外,有没有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想法?
裴振江:应该说是肯定有的,我们第一步想做的就是最好和自己业务能关联的、上下游的,至少技术上有一些相通。例如电网的智能运维。新疆有很多石油系统,有时候一个系统就有一两百个11万以下的变电站,他们对这些变电站的要求是,变电站从建设到运行都可以交给中国西电。西电也提出,下一步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减少成本,这样的话,以后西电不再是简单提供输变电设备了,也不再是提供简单服务,而是变成了智能运维系统服务商。
目前咱们国家还有很多领域的装备,尤其高端装备受控于人,没有国产化。我们输变电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原来一些高端的装备基本上是国外公司在做,这些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了输变电设备的国产化。
完成业绩有信心 继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成孝海:公司对第一大客户产品的销售占了52%,市场上有声音认为这个比例较高,公司对此怎么看?
裴振江:当时国家建立西电输变电基地的时候,第一个目的是首先要满足国家电网建设。这些年国家电网建设空间又很大,电网技术进步也很快,中国电网建设目前在全世界所有电网来说都是最先进的。当时国家有一个要求,国内有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份额,央企首先要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公司第一大客户占比较高是正常的。
输变电技术里还有广阔空间,比如提高电能质量。大家吃饭也分粗粮和细粮,电也有精电和粗电,什么叫精电?就是用户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要求很高,我们自己技术有个术语,叫电压的斩波都有要求的,我们如果通过这些设备的应用让电网很稳定,这样的话公司设备售价可以高一些。我相信一些高端用户,包括医院、制药厂等是千万不敢停电的,甚至电压都不敢有多大范围的波动,这也有一些潜在的市场和用户,西电要在这些方面做工作。
成孝海:从2012到2016年,公司的净利润有五年都是连续增长的。2017年净利润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什么原因造成的?
裴振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特高压产品西电有技术优势,所以当时电网建设特高压工程,西电的业务比较多,而其他的一些常规产品就会做的少一些。客观地说,特高压产品的利润率还是要比常规产品好一些,随着特高压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会有一些影响。
第二就是近两年原材料上涨。原料涨价对整个利润有一些影响。我们要拓展新的利润点,加强网外市场开拓。行业和企业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自身的管理,推行精益生产、精益制造,来降低成本。
国外很多企业对成熟的市场和产品,都会通过成本下降来提升竞争力,所以西电也要开展这些工作,就是在传统、常规市场方面通过降成本、提升管理,使我们产品一有竞争力,二能够提升效益。
成孝海:公司提出来,今年预计完成销售收入是149.3亿,这个指标今年有多大把握能完成?
裴振江:我们今年应该能够完成这个指标。
刚才说到的年初200多亿的累积订单当中,我们也能测算出来,一部分都可以在今年实现。因为像特高压装备的生产都有周期,一般要一两年。根据生产量,在手的订单排产也要排到这个时候。
成孝海:您能不能归纳一下,中国西电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裴振江:第一是原创技术,我们没有侵权行为。当时GE跟我们合作的时候第一步做的事,是确认西电有没有侵权行为,他们认为帮我们卖产品相当于自己卖产品,如果西电有侵权行为,它也会受到关联。GE聘请了国际上第三方机构专门做知识产权鉴定,评定后认为西电的技术是完全自主创新的。西电的核心是在创新能力,主要是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
第二个就是西电有人才优势。因为做任何事离不开人,西电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不管从科技人员、技术人员储备都很丰富。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人也是很重要,不是两三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也拥有众多的优秀工匠。
第三是中国西电从科技的规划、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规划、突破重大项目、建立决策创新机构。西电中央研究院在全世界都是位居前列的,中国西电的加工、检测能力都是世界一流。尤其是检测能力,因为有了这些检测企业才有可能去研发出一些高端的产品。
成孝海:公司未来整体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中国西电最终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总体目标?
裴振江:立足于输变电领域,是国务院国资委给我们定义的主业,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要主业突出。到十三五,我们确定了以下业务板块:
第一个就是电力产品,就是我们原来传统这一块。
第二是电力系统,电力系统不光是原有在做的,很多电力电子行业都要延伸的,以及新的微网这些建设。
第三是电气产品,电气产品主要是适用于国家配电领域,以及海洋和轨道交通,包括军民融合很多项目。
第四是工业自动化,中国西电计划通过智能制造这个领域,提升我们自身的制造技术,我们准备把这一块作为一种产业做大。
第五是设备成套和工程总承包,我们实际上在海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做了很多EPC项目,下一步要加强,因为这才能真正体现西电成套能力强的优势,我们这个优势在有些地方没有发挥好,这方面要加强。
中国西电处于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这有利有弊,大家往往感觉到弊,感觉我们所处的行业没有垄断行业挣钱。但是,充分竞争就逼迫这公司不断去超越自我、不断去搞创新,这反倒形成了西电自身的优势。
企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关键。对中国西电来说,就是要在特高压输变电领域成为最具创新力、最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相信中国西电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