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中国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全球市场后,确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先后通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大学招生扩张等改革,大幅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并得益于“工程师红利”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中国正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科技竞争,而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的培养则基于教育。因此,教育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历史告诉我们,谁能实现教育发展的领先,谁就能拥有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就能占据国际竞争的先机。
培养人才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当前,高质量发展对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原有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流程化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创新社会需求,必须做出改变。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此外,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在结构上避免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要以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和任务,这是因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必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当前,国际竞争主战场在科技,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关键领域“卡脖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