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世界中医药之都”,这背后的意味是由传统单一的“药材”向“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2月19日清晨6时许,天刚蒙蒙亮,药商李孟就来到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的摊位上整理中药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与其他药商一样,摆出主要的药材后,坐在摊位前,等待客户的询价、验货等。热闹喧嚣的交易大厅内,药香四溢,人头攒动。
李孟告诉第一财经,他的父辈也曾在这个市场内“跑药”,家族经营药材生意几十年,见证了亳州中医药产业的一路发展壮大。近年来,“跑药”的人也多了起来,生意也不如以前好做,“过去疫情3年,耽误了好多生意,现在好不容易‘放开’,得赶紧留住客户,抓住生意。”
与李孟同在一个市场的何李江也充分感受到市场的寒意,往年他的贵细药材产品可达几千万元,“这几年疫情期间,生意不是很好,销售额不理想,规模大不如前。”
中药产业一直是安徽亳州的支柱产业,按照官方的说法,这里目前已形成“拥有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的规模,正在谋划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在李孟、何李江这样的“散户”药商眼里,其关注点首先是如何扭转近年经营受到的影响,另外他们也会思考:亳州这样的千年“药都”,到底该如何做大做强,让中药材种植户和经销商的收益得到更大提升。
商贸独大
相传,亳州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传统已经流传千年,因其为华佗故里,因此具有极高知名度,历来有“中华药都”之称。改革开放后,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逐渐活跃,重操旧业者与新进者纷纷投身其中。
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哈宾义在亳州中药材市场工作长达30余年,在他的记忆里,亳州中药材市场经历了多次搬迁。
据哈宾义介绍,1984年政府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的“中药材大世界”贸易市场,并随后在该市场以东(人民东路),采取前店后仓形式,开辟建造了一条“仿古建筑”的药材街。
“那时候的‘中药材大世界’贸易市场十分简陋,为五座钢架结构,四面透风的日光大棚所完成,还没有现在硬件设施好,天一下大雨,还会淹水。”哈宾义回忆,当时市场就七八百个摊位。
那时候市场内的药材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亳州本地。从事中药材种植40余年的亳州市中药材协会会长张凤鸣回忆,早在1982年,他就开始在亳州种植四大“亳药”:亳芍、亳菊花、亳桑皮、亳花粉。
在李孟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他的爷爷就在早期的“中药材大世界”内“跑药”,最开始是骑着人力三轮车给人送药,“那时候干的都是力气活,人比较累”。如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在市场内送药的是有车斗的薄荷青色小电动三轮车,穿梭于市场内外之间。
1985年亳州举办中国亳州第一届中药材交易会,外地药商大量涌入,亳州中药材市场的知名度随之日益提升,从业人数持续增加。1989年,15岁的何李江来到亳州闯荡,随父亲一起“跑药”,他们一家人就是被当时亳州的影响力所吸引。
1995年,亳州市政府又在芍花路南,建成了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近千家经营铺面和3200平方米交易大厅,是为“中药材大世界”的功能承接者。随后,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为首批国家四部委批注通过的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2010年,康美药业收购了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另外,又投资35亿元在亳州南部新区兴建一座康美(华佗)亳州中药城(下称“亳州中药城市场”)。
据康美药业介绍,整个亳州中药城市场内,有承租药商近2万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20万平米,入驻药企2000多家,摊位总量超8000个。
“我是康美(华佗)亳州中药城开始后,第一个开门迎客商户,随着市场一路做大。”何李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今,他和李孟一样,在中药城内有了自己的固定摊位,不再像父辈那么辛苦的去“跑药”,随着市场人流量的持续提高,他们的生意也逐渐好转,客户群体也越来越集中,其中还不乏上市药企。
据亳州市政府披露的数据,2022年,亳州市中医药产业规模1664.1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42.6亿元,医药工业产值356.5亿元,中医药流通贸易额1265亿元。从中可以看出,药材流通是亳州的绝对经济支柱,这种商贸“独大”的格局也使得其它的产业短板更加醒目。
“亳药”与散户
近年来,除了销售除了贵细药材,何李江也介入了中药材的种植环节。
从亳州的历史来看,其以“药都”之名立世,一是得益于此地为华佗故里,另一个便是著名的道地药材“亳药”。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当地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已经远远跟不上药材流通的发展。
来自康美药业的信息显示,亳州中药城市场整个市场日上市中药材2800余种,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品种来自于亳州本地。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2012年至2023年的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长达十余年以来,亳州本地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并未出现明显的扩大。早在2012年,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就扩大到101.6万亩。最近,据亳州市政府资料显示,亳州本地常年种植中药材品种40余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之所以近十年当地药材种植面积未出现明显扩大,主要还是由于当地的土壤、气候和环境等条件限制。
如今,亳州很多中药材的种植户、商贸户,他们的种植基地分布在河南、贵州以及湖北等地。
据张凤鸣透露,他在亳州本地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接近2000亩,同时还在全国开辟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贵州当地种植道地药材,面积达几万亩。
在接受采访的当天,何李江正准备去河南考察,希望再开辟一块几百亩的地出来种植白及。据其介绍,他在湖北、河南等地种植白及,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过,“这几年疫情受到影响,销量下滑,销售额也由过去上千万,下降至几百万元。”
在亳州的药材市场打拼了34年,何李江对当地的市场和商户有着充分认识和了解,“这里还是散户居多,没有大型的种植基地挂钩、药厂挂钩,缺少集中性和集约型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发展几十年来,亳州本地的药商、药农依然还是散户经营为主,这样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大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何李江以白及种植为例,对散户模式的风险进行了说明:前些年,由于白及市场价格走高,刺激种植面积扩大,造成了这一药材的供应严重过剩,而后又造成价格下跌;价格下跌之下又挫伤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大量缩减,又出现供应量下降,随之出现囤货抢货,从而又拉动价格强劲上扬。缺乏统筹规划的散户式种植,就常常陷入这种循环里。
“白及基本是5年收获一次,投入周期长,并且这种药材既喜阴,又喜阳,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这也就导致农户种植投入成本较高,平均每亩要投入4万多,如果市场环境不好出现掉价,农户种植积极性并不高。”何李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整个亳州这类药材(白及)的小型加工厂就达30多家,销售白及的商户达80多家,如果大家抱团发展,一来可以保证药材质量,二来能够保证价格,不是可以很快抵御这两年销量下滑的行情吗?”何李江说。
如何升级
亳州中药材市场是上下游的连接器,如何发挥在中医药全产业链中的“主动脉”作用,打造上下游联动的产业供应链,让产业循环更顺畅、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成为当前摆在亳州市产业主管部门面前绕不开的发展课题。
“目前国内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相当于还是一个‘农贸市场’,我们销售的还是医用或者药用中药材的原料,即农副产品,药材种植户、农民采收出来的中药材被商户收购后,直接在市场内销售给下游饮片厂、中药企业等。”哈宾义说,中药材专业市场的销售受国家政策严格限制,明确规定不准切片、不准炮制,只能对外销售刚采摘出来的原中药材,因此限制了产品和业务创新。
亳州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世界中医药之都”,这背后的意味是由传统单一的“药材”向“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从现实看,亳州的产业结构尚有可调整的空间,比如,医药制造业的占比还较低。
亳州官方表示,2023年,将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积极打造全球中药材桥头堡,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制造集群化、业态多元化,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产业,促进生产领域向“药、食、健”高端化延伸,中药材种植面积124万亩,实现中医药产业规模1800亿元,其中贸易总额1350亿元,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10%以上。
最近,亳州市政府一位官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府目前也正在整合医药工业产业资源,争取未来做大做强。第一财经记者梳理2012年至2023年的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余年来,全国许多大型医药上市公司,如ST太安(002433.SZ)、九州通(600998.SH)、珍宝岛(603567.SH)等在亳州投资建厂或者设立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