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非非】
大河剧其实更像戏剧,所以坚定地以娱乐大众为主题。为了娱乐大众,大河剧经常大胆求变。
蔡非
大河剧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电视剧分类,是日本放送协会(NHK),自1963年开始每年制作一档的电视剧节目。主题以历史人物的视角为中心,讲述历史上的故事。大节上严谨,但细节上比较随意发挥。说起来,比较类似于中国的历史剧。
但是,也正是和中国历史剧相比较,才能看出大河剧的厉害。
日本大河剧的拍摄从1963年开始,从未间断过。近年来每集制作费约6000万日元,平均收视率最低时也保持在10%以上。相比之下,近年来比较火爆的国剧《长安十二时辰》,每集制作费据说为1000万人民币左右,收视率仅为0.7%。
所以说,大河剧在日本可以说是真正的“国民剧”。分量之重,收视之广,都是近年来的中国历史剧无法比拟的。
大河剧到底为什么能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抓住观众的心?我总结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日本大河剧不闭门造车。在中国有一种观念,就是强调慢工出细活。当年火爆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拍摄时间都在3-6年间。所以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观念,电视剧拍摄时间越长越好,太短就是粗制滥造。
但是,现代观众的喜好变化速度太快,可能今年悬疑剧受欢迎,明年就不是这样了。三年前立项的电视剧,等拍摄完成播放时就无人问津了。
而日本大河剧往往紧跟时事,例如东京奥运会原本在2020年举办,而日本放送协会就在2019年1月播出《韦驮天-东京奥运的故事》,帮助观众了解上一次东京举办奥运会的历史。
而且,大河剧正式播出频率是每周一集,随时根据观众反应进行微调。这就极大地避免了“给观众喂毒”的可能。
最令人惊异的是,这种貌似“赶工”的拍摄播出方式,似乎并未降低制作质量。
二、日本大河剧的制作经费一般比其他电视剧高几倍,但经费多用在布景、服装等环节,而非明星片酬上。如《真田丸》中的堺雅人,每一集的酬劳只有30万日元,拍完50集的收入只相当于拍摄其他电视剧收入的十分之一。
当红演员愿意参加大河剧的拍摄,其原因和中国演员愿意参加春晚一样,获得大河剧的认可,算是获得了行业认证。
三、中国电视剧是导演中心制,国剧的最终水平极度依赖于导演个人的水平和发挥。所以电视剧水平容易波动起伏。
而日本大河剧的制作讲究团队合作,是以制作人(电视台)、导演、编剧的黄金三角形式来进行制作的,这样保证了质量的相对稳定,对于每年一部的播放形式非常适合。
四、大河剧其实更像戏剧,所以坚定地以娱乐大众为主题。为了娱乐大众,大河剧经常大胆求变。例如最近几年大河剧收视率有所下降,就开始引入偶像派演员。同时剧本上也开始脱离严肃刻板的风格,追求新意。
最新的一部大河剧《怎么办家康》就非常大胆,第一集开播,就把历史上以老谋深算著称的德川家康,演绎成一名天真轻佻,甚至有点怯弱的青年。至于为什么要这么改编,我想这也是为了迎合令和时代日本青年的社会气质。“草食男版”德川家康,反倒更容易得到现代日本人的认同。
总结完大河剧这几个特点,相信我们对于国产历史剧该怎么拍,就心里有数了。
首先是立意。历史剧到底是该以娱乐大众为第一位,还是以教育大众为第一位?如果是以向观众灌输正确的历史观为第一位,那么就必然会出现“怎么拍才符合史实”的争论。最后为了避免批评,人物塑造就只能朝教科书靠拢,娱乐性自然没有了,也没法吸引观众。
其次是要贴合现代人心理角度。最近得到几乎一致好评的《小妖怪的夏天》,就是完美地将小妖怪的故事,和现代职场体验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感觉到亲切。
然后是边拍边播的播出方式,这点限于国情确实无法模仿。
最后一项,才是制作经费的保证和稳定的工业化制作流程。遗憾的是,这一块恐怕是距离最远的。目前国内电视剧的制作,被业内人士吐槽为“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没有理由。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