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人工智能一直是创业投资的热门赛道,但2022年以来,有关人工智能企业融资不畅、倒闭的消息频频传出,“人工智能融资寒冬是否来临?”这一问题引发业内思考。
究其根源,技术落地的问题正在考验着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人工智能投资也因此进入了深水区,其投资逻辑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近日,在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携手清科创业联合主办的《数字经济浪潮下人工智能投资新机遇》沙龙上,有投资人对人工智能投资逻辑做了最新总结:要落地,要聚焦,要赚钱。
人工智能需扎根产业
近年来,针对人工智能的国家政策陆续发布,人工智能还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重要性和其战略地位都已十分清晰。随着政策催化持续加强,产业生态加速完善,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必将迅速发展。
根据IDC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IT投资总额为929.5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增至3014.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26.5%。据IDC预测,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预计将达到266.9亿美元,约占全球投资的8.9%,在全球排名第二。同时,IDC预测,2026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硬件市场的IT投资将超过150亿美元,接近美国人工智能硬件的市场规模。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仍将不断增加,但人工智能的投资逻辑在2022年却已经变了。对此,投控资本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武天祥表示,人工智能每个阶段的投资逻辑是不一样的。“首先是2014年到2018年、2019年,海外市场上,英伟达市值从几百亿美金到4000亿美金,这一阶段一些AI公司开始出现,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是大数据、大算力、大芯片,当时市场是比较认可这一逻辑的。第二个时期是2019年至2021年的人工智能迷茫期,行业中融资不畅的消息开始出现,市场开始反思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业,投资这个行业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上不断有反思和质疑的声音出来。”
武天祥进一步指出,到了目前(2022年至2023年)这一阶段,市场开始清晰起来,部分人工智能企业开始上市,有一些已经申报科创板。“现在其实可更清晰、直观地理解人工智能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应该理解成工具,可以在具体行业应用上面解决具体问题,带来价值提升或成本降低。”因此,武天祥总结到,2022年以来,人工智能的投资逻辑就是九个字:要落地,要聚焦,要赚钱。
对此,合创资本管理合伙人钱强也直言,从事人工智能产业就是要扎根到所服务的行业。“你的团队里面,必须要有对产业非常熟悉的合伙人或核心成员,能真正理解产业痛点,利用整个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技术来结合、深入到产业里头去,才能够把这个根扎牢、扎实,这样才能真正使得信息化或智能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人工智能迎来新机遇
在新的投资逻辑下,对于人工智能项目前景的判断正在发生变化。
深圳市高新投正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孟源表示,目前在判断人工智能项目前景上主要关注三个点。“第一,所在行业拥有大市场,‘大水才能出大鱼’;第二,壁垒要够高,人工智能真正要深入到各行各业,解决各行各业的痛点问题;第三,要切实获得市场化的现金流。”
在武天祥看来,部分初创人工智能企业如果目前还停留在找赛道的阶段,未来的机会并不大。“目前的人工智能企业,少则在行业做了3年,多的已经有7年,他们在对行业理解、商务关系上都已经形成初步壁垒,他们已经积累很多年。”
伴随着人工智能投资逻辑的变化,人工智能行业的新机遇也在不断涌现。钱强表示,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结合产业的有效投资赛道有两个:一是智能制造,关键是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具体的落地和应用,当前中国制造业需要有新的提升手段和措施,这一领域也有切切实实的市场需求。“如果有团队能跟制造领域具体的应用结合比较深,就会出现较大效益,这也是我们比较看好的方向。”二是在医疗领域,尤其是生物医药、基因检测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在大量数据中发现一些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投资机遇上,唐孟源表示:“我们一直都比较专注人工智能和工业行业结合的投资机会。第一个是机器视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行业的应用,我们投了非常多的公司,里面有一些公司有非常好的表现;第二个方向是在技术软件领域,以CAD、CAE为代表的核心底层软件,大量使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这些都让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大有可为。”
校对:王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