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公司正加速剥离旗下重资产。
和铂医药(02142.HK)计划以1.45亿元售出旗下尚未投入运营的生产厂房,这原是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一部分。如果交易成行,和铂医药仍将承担0.62亿元财务损失。
这项资产的接手方是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药明海德。药明生物是CXO领域头部公司之一,主要业务是以生物药为主的大分子CDMO。药明海德是药明生物与海利生物(603718.SH)组建的合资公司,业务面向更细分的疫苗CDMO。
基于这项交易,和铂医药与药明海德达成深度合作协议。这对双方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轻装上阵
近期,和铂医药遭遇调出港股通名单和临床研发失利两大利空。9月5日起,港股通证券名单调整并生效,和铂医药(02142.HK)遭剔除;10月10日,基于疗效不足的趋势,和铂医药结束干眼症药特那西普其在国内开展的临床III期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
在失去港股通资格后,和铂医药股价一度跌破净资产,目前市净率PB约为1,这意味着公司几乎不可能获得有效再融资支持。和铂医药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未有产品商业化,这款临近上市产品失利是不小打击。
目前和铂医药收入主要来自授权许可确认的收入,上半年收入2763万美元(约合1.92亿元)。不断增加的开发支出,令公司财务压力增大,上半年开发支出同比增加了一倍,达8362万美元(约合5.81亿元)。
截至6月30日,和铂医药账面有现金及银行结余2.03亿美元(折合14.12亿元),按目前的开发强度尚能支持大约1年的研发开支。此番和铂医药出售厂房,本质上是处置资产以缓解窘迫的财政状况。
上月,和铂医药也完成了一笔产品的权益转让。10月10日,和铂医药宣布与石药集团旗下子公司恩必普药业签订授权协议,后者获得巴托利单抗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权利,包括1.5亿元首付款、最多4亿元开发里程碑付款等其他里程碑付款。
巴托利单抗是一款多个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新药,是和铂医药核心产品之一。通过让渡该产品相关权益,可以最高效率回笼资金,同时避免在商业化等环节的额外支出。
通过售出生产基地等相关资产,和铂医药得以放下重资产“包袱”,转而投身资本效率更高的临床前CRO领域,更契合其生物科技公司定位。11月11日,和铂医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与美国moderna公司达成协议,授权后者利用诺纳生物仅重链抗体(HCAb)发现平台开发核酸产品。
根据披露,仅重链抗体(HCAb)可开发出常规抗体平台无法实现的产品数显,可用于双抗、多抗、ADC、CAR-T等多种新型药物等开发。协议约定,诺纳生物将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其他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基于该平台开发的新药HBM7022也被外企相中。HBM7022是基于和铂医药HCAb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开发的一种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分别靶向CLDN18.2xCD3两个靶点。今年4月,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就HBM7022达成全球对外授权协议,公司将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全球供应
承接了和铂医药的CDMO资产之后,药明海德也拥有了国内疫苗开发与生产基地。这也是药明生物加码疫苗CDMO战略的一部分。
疫苗CDMO是CXO细分领域之一,具有生产工艺复杂、分析监测方法杜以及法规标准严格的特点。在传染病大流行背景下,全球药企针对疫苗CDMO开发需求增长,作为本土CXO龙头,药明生物进入这一领域也顺理成章。
2018年起,药明生物通过设立合资公司药明海德开展疫苗CDMO业务。根据披露,在技术上,目前药明海德已覆盖基于仓鼠卵巢细胞(CHO)、病毒、微生物以及mRNA技术的疫苗CDMO服务。
目前药明海德已与至少两家全球疫苗巨头开展业务,其中包括一项超过30亿美元的合作生产协议。更多国际项目意味着公司需要建立一个全球供应网络,2022年中报显示,其位于爱尔兰工厂已部分完工,模块化实验室已开始运营。
新购入的厂房则将大幅增加药明海德产能,有望成为其国内主要开发与生产基地。根据披露,这笔交易将为药明海德增加多个250升、500升、1000升等规模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与无菌生物制剂生产线。
目前全球CXO产业仍处于景气区间,主要受益于行业向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不断增加的开发投入。规模较大的药企可以选择剥离研发或生产板块,转而将这些业务外包给CXO公司。通过这样的方式,药企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入,提高时间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022年中报显示,药明生物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加63.5%;归母净利润28.35亿元,同比增加60.3%。同时公司未完成订单持续增长,预示未来业绩将继续增长;上半年公司未完成订单总量达184.67亿美元,去年同期则为124.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