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吃,都是从穷街陋巷里走出来的,也许是因为出身不尊显的原因,普遍都喜欢攀扯上大人物,以表明自己的特殊地位。
中国历史人物中,有两个皇帝,一个是洪武皇帝,一个是乾隆皇帝,明明是九五至尊,可都馋虫附身,大部分民间小吃的传说,都跟这两个皇帝有关。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烧麦等,都被强行附会上这两位皇帝的传说。
这大概是商品代言的起源吧!
武汉是一座烟火升腾的城市,各种小吃层出不穷,兴衰起伏,有的有典故,有的有传说,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热干面。
热干面从清朝中期一直到现在,也有小两百年的历史了,一直没有衰落,持之以恒地成为武汉早餐的主角,即使战乱、饥荒也没有中断过,也没有经历过那些老字号小吃所遭遇的传承危机和曲高和寡,是武汉民间小吃中名副其实的奇迹。
武汉的热干面,是少有不攀附权贵的民间食物。它的生命力,就蕴藏在这种普世的人民性当中。从群众中来,为大众喜吃乐享,这种光荣远远胜过名人的光环。
热干面是碱面,开水烫熟,然后加点佐料,味道偏咸,能维持很久的饱腹感,也能提供足够的电解质,是做苦工出大力气的人中意的食品,说白了,就是穷人面。
热干面也不讲血统和正宗。面的材料,从前用黄冈信阳一带种植的白麦,现在用河南的高筋红麦,没什么缘故,方便便宜,便于取得就行了。其它材料也是这样,老百姓过日子,就是图经济实惠,又不是给皇上吃的,讲究那么多干什么?
因为出身陋巷,所以热干面天然就不会有门户之见,热干面的源流也因此日益广大,变得非常包容。包容到什么程度呢?以致于都出现了清真热干面,连穆斯林都喜欢吃,也没有任何人说这不正宗。现在苏派、粤派的饮食影响,这些外来的餐饮渗透到热干面里,流派这么多,也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冲突与争执。
热干面的主顾,本来就是码头上的那些工人。他们没有工夫久等,也没有耐心细嚼慢咽。食物从下锅到端起来吃,效率越高越好。吃热干面,是不需要坐下来吃的,是一边走路一边端着吃,效率极高,这才叫快餐,天然就是满足穷人需求的。
只追求适口充肠,这就是民间食品的本色,只要坚持这一点,它的生命力就不会衰竭。
凡是爱给热干面讲故事的,纯粹傻憨大。受众贵族化,品味高雅化,血统正宗化,用料越来越讲究,成本越来越高,很多民间食品就是这样自己作死的。
热干面是不需要讲文化的,它的价值日用不竭,这才是它生命力和底蕴所在。吃就是了,讲那么多故事干么事?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