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韩和元2022-01-07 09:58

近日与两个女孩儿聊到中华文化这个概念。先是与一位叫李美的90后聊天,聊到中华文化,她问我:“韩老师,您认为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什么?”我略加思索,回道:“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有二:一是源远流长,一是具有非常大的包容力。远于先秦时期,在那漫长的岁月里,诸子百家相互交流争鸣,文化殊为繁荣。在当时,人们的意识没有排他,允许观念生态的多样性。正是这一传统,成为中华文化养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禀赋的活水源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信仰。”

同日晚些时候,我与我家猗儿也聊到这一话题。“疫情又反弹了,你和妈妈的寒假旅游计划可能黄了。你有何安排?”猗儿答:“没办法咯,只好呆家里看看《西游记》,了解一下中华文化。”猗儿的话音刚落,我一拍大腿道:“对的,了解中华文化,《西游记》确实是把好钥匙。”我这一举动,把猗儿惊着了。她不知道,那一刻,她父亲却在思索着如下内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确实集中体现于小说《西游记》里。该小说是民间传说与文人创作的完美结合体,它综合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和知识精英的观念和观感,是中国非官方社会宗教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当然,那些特别自信的王朝,其官方社会亦是如此。譬如唐,官方法定国教是道教,但它同时也极为崇拜外来的佛。

在小说里,我们可见的是,人们既礼拜文人臆造的二郎神、礼拜道家的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也礼拜外来的佛、菩萨。可见,中华文化具有典型的不排他性,具有典型的包容性,可谓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历史学家、小说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一书里就曾这样写道:“在唐朝,中国当时被各国崇拜的程度,远超过其他两大超级强国,因为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对宗教是排斥性的,只有中国对各种宗教兼容并包。”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并没有排他的基因。中华文化,就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基因,使得中华文化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然而遗憾的是,历史上这种文化发展历程上的巨大成功,也导致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忧心的局面:在获得伟大成就后,人们似乎常会趋向于一种精神的堕落。这种堕落并非源于宿命,而是由于成功常使我们趋于怠惰、自满及浮夸,进而滋生出一种“自大封闭”心态,进而不思进取,进而唯我独尊,处处排他、处处抵制。但结果呢?

事实上自汉武帝而始,中华文化发展便开始在“开放包容”与“自大封闭”间不断地循环往复:一旦社会持一种开放包容、百家争鸣的态度,则必然带来国家的崛起与兴盛;而在兴盛中整个社会便又易堕入唯我独尊,处处排他、处处抵制的泥淖,在自大自负中封闭,最终走向暗弱。

这也深刻地警示着我们: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一旦自我封闭,中华文化就容易内失于思想禁锢,外失于交流互鉴,最终落伍于世界大势,难以挺立时代潮头。正是因此,个人觉得,我们在提倡弘扬中华文化时,尤其有重申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一特性的必要。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