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知名对冲基金经理凯尔巴斯(Kyle Bass)旗下的海曼资本(Hayman Capital)6月1日已设立“香港机会基金”,使用期权杠杆放大200倍,押注18个月内香港联系汇率将会崩溃。
信息一出,市场哗然,这位曾在2008年金融海啸因沽空次贷一战成名的巴斯向来作风大胆。然而,他其后对赌日本国债和人民币大跌,都损手离场。这次,巴斯会得手还是再次被市场打脸?
当然这已不是巴斯第一次盯上香港联汇制度。在他的社交网页上,置顶的一篇旧文是去年4月,他看空港元并危言耸听地称香港联汇制度崩溃危机迫近。但一年后的今天,香港的联汇制度不但稳如磐石,港元汇价还持续强势,6月12日,港元强势再次触发7.75港元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管局又以15.11亿港元承接1.95亿美元沽盘,银行体系结余已增至1221亿港元。
与之前市场忧虑“资金外流”的预测迥异,港汇多次触发7.75强方兑换保证(在香港现行的联汇制度设计下,美元兑港元汇价被限于7.75至7.85水平浮动),今年4月及6月香港金管局已先后16次入市承接美元沽盘。
截至6月12日,港元汇价报7.7505,贴近强方兑换保证。一年期远期港汇溢价跌至330点子附近。金管局接美元,正反映资金流入香港,主因是:一、 港美息差扩阔吸引套息交易;二 、巨型新股IPO(网易、京东)带来的港元需求;三、香港政府财政开支增加令港元需求上升;四、 港股偏低估值吸引海外资金增加配置。
美方“制裁”力度有限,市场已充分消化
过去一年香港经历了多番挑战,最近围绕“港区国安法”中美台上台下的角力和冲突都有所加剧,有关港元-美元联系汇率瓦解及资金撤离等危言四起。但实际上,认真检视美国最近提出的所谓
“制裁措施”,其实际的影响相当有限。香港金融市场展现出极高效率,在经历短暂震荡后已迅速修复,反映市场对香港前景仍充满信心。
自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美国时间5月27日宣布根据《美港关系法案》,指出不保证香港享有回归前的特殊待遇后,市场对美元需求上升,离岸人民币汇价及港元汇价一度轻微转弱,但均很快回升。港股恒生指数盘中高见25303点,是3月12日以来最高。业务集中在香港的新鸿基地产(16. HK) 、领展 (823.HK) 及友邦 (1299.HK)
等大型本地股的股价亦很快修复。总体上,根据我们观察,投资市场表现冷静,短期内暂时未有资金大额流出香港的迹象。
港交所 2018年修订上市规则,容许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以及容许境外挂牌的公司在港作第二上市,这一制度调整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新动力,两年间,已有87家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累计集资超过3,000亿港元,并很好改善了市场结构及整体获利状况。
联系汇率制度的基础依然稳固
香港的联汇制度早在1983年就已经开始实施。联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也意味着货币基础的流量与存量,均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 而目前香港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充裕,资产超过4,400亿美元(约34,320亿港元),相当于香港货币基础逾倍、香港流通货币的6倍以上。这样的外汇储备规模为港元提供了充裕支撑。外汇储备占港元M3货币供应量从2008年的38.3%增加至45.7%,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有能力应付资金外流。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的数据,香港已是全球第三大的美元场外交易中心,占总美元场外交易额8%。任何冲击香港金融制度的手段,也会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震荡。
过去以来,联汇制度其实已屡屡遭投机者狙击但仍稳如磐石,相关制度也在不断优化,香港捍卫联系汇率的实力在步步增强,相信此次Kyle Bass的对赌基金结局会与1998年金融大鳄索罗斯在港元上的遭遇结果一致。
然香港已成中美关系的磨心,近两年香港社会及经济前景不明朗,今后香港金融市场面临的挑战只会越发惊险,香港应尽早布局应对,加强多元国际化发展路径,设法解决产业经济结构固化、服务业外向化等深层次问题,深化扩大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努力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