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物联网、核电领域均有利好消息传出!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22日宣布,我国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正式启动。同日,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福建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我国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
据人民邮电报消息,11月22日,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我国卫星通信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工作进行统筹布局和系统谋划。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是落实《指导意见》工作部署,顺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积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的重要举措。
此次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旨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支持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据了解,卫星物联网是利用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地面、海洋、空中的海量设备,提供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服务,其应用场景覆盖海洋渔业、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应急通信、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等。
银河证券近日表示,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将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从上游制造向下游应用端延伸,这意味着商业卫星产业即将进入需求侧牵引与供给侧支撑双向发力的新阶段,产业闭环有望成型。卫星物联网依托天基网络,可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全球范围实时追踪与数据传输,能精准补齐低空经济的通信短板。卫星物联网已成为串联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两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推动二者实现深度耦合与协同发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参与企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福建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据中核集团消息,11月22日9时32分,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601985)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正式向电网送出第一度电。至此,“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为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漳州核电2号机组于2020年9月4日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历经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过程,于2025年10月11日装载核燃料,2025年11月3日反应堆首次临界。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后,经现场确认,机组状态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标准。后续,机组将按计划开展系列试验,进一步验证机组性能,确保满足商业运行条件。
据悉,漳州核电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始发地,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基地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超600亿度的清洁电能,据估算将可以满足福建南部地区厦门市、漳州市用电总和的75%,能够有效改善福建省“北电南送”的电力格局。
截至目前,漳州核电1号机组已安全稳定发电超88亿度,2号机组预计在年内投入商运,3、4号机组处于土建安装阶段,5、6号机组正在扎实推进前期工作。作为“十四五”期间投产的重点项目,漳州核电1、2号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预计可达200亿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超600万吨。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华龙一号”漳州核电高级工程师李彬表示,漳州核电发出的电主要是送到国家电网,再由国家电网送到千家万户,每台机组可以满足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从区域供电来看,100亿度电将优先供给工厂密集、人口集中的福建南部地区。从长远看,漳州核电基地全面建成后,一年能发600亿度电,这将优化福建省“北电南送”的电力格局。
责编:战术恒
排版:刘珺宇
校对: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