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车企的边界在哪里?小鹏汽车试图以“一车双能”与“物理AI”定义新十年增长逻辑,为车圈书写新答案。
继小鹏科技日公布“物理 AI”路线之后,最新披露的三季度财报,再度成为小鹏汽车提速布局“智能制造+具身智能”双交叉赛道的印证。“一车双能”大产品周期的开启、第二代VLA量产,小鹏Robotaxi、全新一代IRON等物理AI产品矩阵都将加速量产,成为小鹏规模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的加持因素。
当下,小鹏战略已然升维,奔向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以及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意味着,公司视野从制造智能电动汽车,扩展到构建一个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AI生态。在此基础上,小鹏寻路估值新坐标,其价值锚点超出“车企之外”。
三季报新信号
交付量、总营收、毛利率、现金储备在内多项核心数据均创历史新高,这就是小鹏汽车昨晚交出的第三季度成绩单。
这三个月,小鹏汽车总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上升101.8%;总交付量116007台,同比增长149.3%,创下单季度交付新高;毛利率20.1%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在体现经营质量的现金流方面,也是羡煞新势力。截至2025年9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483.3亿元。
一系列数字折射出小鹏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这为公司冲刺四季度盈亏平衡奠定基础,也为公司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战略转变奠定基础。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将业绩改善归因于以下三点:首先是推出了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汽车产品;汽车销量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帮助了毛利率的提升;过去两年小鹏汽车持续地优化经营效率,也利于改善毛利率。
对于价值体系的锚定,市场更乐于看向未来。今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预期总交付量达125000台-132000台,同比增加36.6%至44.3%;总营收预期达215亿元至230亿元,按年增加约33.5%至42.8%。
增量的抓手之一,是“一车双能”大产品周期的开启,代表性产品是鲲鹏超级增程的首发车型小鹏X9超级增程即将正式上市。
此外,在昨晚业绩会上,小鹏汽车官宣2026年的产品规划:一季度,小鹏汽车将继续推出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用更长的纯电续航和更快的5C超快充解决增程市场的用户痛点;还将在2026年推出4款一车双能的全新车型,其中包括在重要细分市场投放的首款产品。小鹏期望能打造更多像小鹏MONA M03一样引领市场的热销爆款。
海外市场是寻求增量的重要抓手。欧亚非市场,小鹏都在解锁新版图。今年,小鹏汽车海外月销量已经首次突破5000台,并且在丹麦、挪威等10个国家,位列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按照计划,公司明年会面向海外市场推出3款新车型,并继续在新市场开拓、本地化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突破。
何小鹏明确对公司四季度盈利信心坚定。他表示,“AI汽车、全球化拓展、具身机器人与汽车产业融合将是小鹏汽车的三条增长曲线,小鹏汽车有信心在坚持AI研发投入的同时实现在2025年第四季度盈利。”
“物理AI”新叙事
当大多数车企仍在比拼电池续航与智能座舱时,小鹏开始构建一个超越传统汽车疆界的科技生态——在经营持续改善的背景下,小鹏笃定投入“物理AI”研发,并加速第二代VLA模型、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在2026年规模量产,同时围绕物理AI应用打造产品技术体系和商业生态。
“物理AI”理念,是一个随着技术发展自然演进而形成的概念集合,其归属权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企业家,目前已知提到该理念的企业家包括马斯克、黄仁勋,以及何小鹏。
在何小鹏看来,当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将催生“物理AI”。算力是小鹏物理AI战略的基石。在云端,小鹏建成国内汽车行业首个万卡智算集群“云端模型工厂”。在车端,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也在提速量产上车。
小鹏的“物理AI”世界并非“画饼”,而是一个从想象走向量产的科技矩阵。小鹏汽车的物理AI技术体系,已经开始出现许多能力的涌现。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是小鹏AI能力实体化的三大具身智能终端。
2026年是一个关键节点。Robotaxi、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三大产业链将全面进入“制造业体系”。
按照计划,在Robotaxi领域,小鹏明年将推三款前装量产车型。人形机器人IRON也从概念产品进化为具备明确商业化路径的实体。飞行汽车从蓝图走向实质进展。小鹏“陆地航母”订单超7000架,预计2026年进入量产。同时,A868全倾转固定翼飞行汽车进入试飞阶段,续航超500公里,支持6人乘坐。
按照产业规律,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可以共享70%的研发资源,这种技术复用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
在发力“物理AI”的过程中,小鹏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开放生态策略。例如,高德成为小鹏Robotaxi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未来双方将共同面向全球提供Robotaxi服务。小鹏还计划将第二代VLA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并与大众等企业达成生态合作。这也印证了小鹏成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的路径选择。
由此,小鹏汽车正在形成一个研发与商业化相互促进的正循环,对外技术合作中产生的授权收入将反哺其研发,投入到图灵芯片和VLA模型的迭代升级。对此,何小鹏表示:“我们很欢迎更多优秀的整车和tier1厂商与我们开展基于图灵芯片和第二代VLA模型的技术合作,共同推动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大规模普及。”
最像特斯拉的中国科技公司?
2024年以来,AI推动全球科技公司进入新一轮估值重塑期。对于小鹏来说,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一汽车制造并不足以支撑长期成长性估值。倘若融入物理AI新叙事,科技公司的生态价值、网络效应将纳入其中,市场也将对小鹏价值重新估算。
经营基本面和未来预期牵引资金投票,小鹏在资本市场角色转变。日前,其港股市值超越理想汽车,成为国内上市新势力市值第一。
几乎每一次在对何小鹏的采访中,媒体都会高频地提到特斯拉。从业务方面来看,双方在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Robotaxi等领域,高度重合。在飞行汽车领域,特斯拉最近也在探索。
很多细节也可以形成印证。比如,小鹏Robotaxi将采用纯视觉方案,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这与特斯拉的技术路径不谋而合。特斯拉通过Dojo超级计算机构建自己的算力护城河,而小鹏则自研了算力达2250TOPS的图灵AI芯片。虽然具体技术实现方式有所不同,但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相信通过足够的算法优化和算力支持,摄像头足以胜任自动驾驶的感知需求。这体现了双方对AI第一性原则的共同认同。
“特斯拉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小鹏的生态更开放。”何小鹏这样定义两家公司的差异。从技术路径来看,特斯拉是“AI驱动制造”的代表,而小鹏的物理AI路径更“体系化”,既有AI算法,也在构建多终端协同生态。双方均以物理AI为核心赛道,当前,小鹏已经在中国率先进入“多实体终端 + AI系统”的实操阶段。
就目前而言,两家估值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反而吸引了机构的注意。比如,花旗指出,小鹏在Robotaxi、仿人机器人及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有望提升市场对其股票的认可度。
技术输出成为小鹏估值重构的关键一环。大众汽车已成为小鹏第二代VLA的首个客户,小鹏图灵AI芯片也获得大众定点。这表明,小鹏的技术已不再仅仅服务于自身产品,而是形成了新的收入来源。何小鹏在财报会上透露,未来小鹏的收入里,服务性收入要占一半以上。市场对此解读为:十年后的车企可能不再拼“年销量”,而是比“日均出行订单量”。
从制造智能电动汽车到构建物理AI生态,小鹏的边界正不断拓展。在何小鹏的规划中,小鹏未来将持续奔走在以“物理AI”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路上。今天,这场变革刚刚开始,其对应的估值新逻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