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已接近尾声。
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广告依旧铺天盖地,直播间里的带货声浪仍然此起彼伏。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背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出了“套路太深”的感叹——曾经让人期待的购物狂欢,如今正演变成一场考验耐心与智力的消费迷局。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图称,为了抢优惠券在直播间蹲守三小时,最后发现“优惠后比平时还贵”;有人付了定金满心期待,却在付尾款时遭遇“价格跳涨”;还有人刚收到货没几天,就看到同款商品直接降价……这些层出不穷的糟心经历,让“双十一”的“全年最优惠”口号显得格外苍白。
价格乱象的蔓延,正在对消费者和市场生态造成双重伤害。对消费者而言,为了凑满减熬夜计算、对比规则,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却可能“越算越亏”。尾款涨价、虚假优惠等行为,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对“双十一”促销产生抵触情绪,有消费者直言“现在的‘双十一’不是薅商家的羊毛,而是被商家薅”。
对商家和行业而言,短期的价格套路或许能带来销量增长,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失信行为会严重损害品牌信誉,当消费者识破“价格戏法”后,不仅会对单个品牌失去信任,还会产生连锁抵触心理。这种行为还会破坏行业公平竞争环境,让诚信经营的商家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最终阻碍整个电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整治“双十一”价格乱象,需要多方形成合力,筑牢消费维权防线。
商家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坚守诚信经营底线,要严格遵守《价格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唯有摒弃“套路思维”,将精力放在提升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上,用真实优惠回馈消费者,才能赢得长期信任与口碑。
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同样不可或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针对大促期间易发的价格乱象,加强预警和规范指导,压实平台责任,对“先涨后降”“尾款涨价”等行为严肃查处,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保证公平交易。
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辨别能力,保持理性消费。支付定金前,务必仔细阅读预售协议,对价格截图、聊天记录等关键信息做好留存;购物时可借助比价软件,识破价格猫腻。遇到价格乱象时,不要因“金额小”“怕麻烦”选择忍气吞声,可及时向12315平台或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今年的“双十一”已走到第17个年头。从最初的“简单打折”到如今的“套路丛生”,这场全民购物狂欢不应在价格迷途中越走越远。无论是商家、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应回归“让利于民、激活消费”的初心,少些算计、多些真诚。只有构建起透明、公平的消费环境,才能让“双十一”真正成为惠及各方的盛宴,让消费市场的活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