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深耕,本土品牌出海:浦东站在全球产业升级潮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董静怡2025-11-07 13:49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新技术浪潮奔涌的今天,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如何在新形势下协同升级、共谋发展,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地,也成为链接全球资源、赋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枢纽。

11月6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与世界:共筑开放之路 共绘产业新图景”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来自制造业、专业服务机构、供应链企业和媒体的五位代表围绕当前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企业本土化与全球化策略等议题展开讨论。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企业不再孤立前行,而是以“链”为纽带,以“生态”为依托,在开放中协同,在协同中升级。浦东以其持续的制度创新、国际化的人才环境与高效的营商环境,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枢纽与叙事原点。

跨国企业深耕中国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冲突、技术变革加速和市场需求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深刻重塑。面对地缘政治、技术革新与市场变化的多重因素,全球供应链正呈现出“本地布局+全球布局”的新趋势。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性窗口,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观察和实践这一趋势的热土。

跨国企业ABB的全球“金三角”布局是典型案例。ABB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介绍:“瑞典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主要研发和生产中大型机器人;美国布局支持美洲的快速交付;而在中国,特别是浦东,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超级工厂,投资1.5亿美元,承担全球40%的产能。”

他特别强调,浦东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拥有300多人的研发团队,能够根据中国客户需求设计产品,形成了集生产、研发、创新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多点协同、功能互补的布局,有效支撑了全球各区域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并能灵活跟随中国客户出海步伐。

同样深耕浦东二十年的意大利液压巨头凯斯帕液压(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戴伟德指出,中国市场已成为公司全球创新的重要试验场,其在浦东的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

“一开始我们在上海只是一个基础生产基地,但现在已具备设计、商业拓展和研发功能。”他透露,凯斯帕正计划将上海公司升级为亚太区总部,“中国市场的演化速度非常快,竞争激烈,这反过来激发了我们的创新力度。很多在上海开发的新产品,如新型液压泵控制系统,后期都成功出口到全球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中国、为全球”的模式也在发生深层转变。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观察到,过去外资企业多是“In China for Global”(在中国、为全球生产),近年则转向“China for China, Global for Global”(在中国服务中国,在全球服务全球)。

他举例称,有国际车企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并依托本土研发团队开发纯国产汽车平台;有生物医药企业则将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落地浦东,实现“中国首发、全球推广”。

在嘉宾们看来,产业链本土化不仅是应对地缘政治的策略,更是拥抱中国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本土企业出海3.0

如果说跨国企业的本土化是“引进来”的深化,那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则是“走出去”的跃升。而今,“走出去”已不再是单纯的商品出口或设立销售网点,而是带着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标准和品牌价值走向世界。

毕舜杰透露,上一财年,安永服务中国企业的收入历史上首次超过服务跨国企业,“这是标志性的里程碑式节点,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全球发展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论坛上,本土企业代表西域智慧供应链创始人、CEO叶永清描绘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的清晰路径。“过去40年,我们的优势是‘中国供应链嫁接全球大市场’;但今天,我们正进入‘中国品牌嫁接全球大市场’的新阶段。”

他表示,品牌出海的核心在于提升附加值,西域正以自有品牌Westingarea加速出海,在美国洛杉矶、芝加哥、新泽西等地设立四大仓储中心及3500平方米展厅,“我们不再是躲在9平方米的展位里,而是以300平方米的大展位亮相国际展会,展示中国品牌的力量。”叶永清表示。

他强调,品牌出海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依托中国制造业深厚积累的系统工程。“我们背后有27家浦东一流细分领域制造企业为我们代工,我们专注研发与品牌。”

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中,专业服务机构成为关键支撑。毕舜杰指出,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全面全球化产业布局3.0阶段”,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生态共同出海,而合规性、税务、人才本地化是最大挑战。

另一方面,出海不仅是硬实力的输出,更是软实力的融合。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陈晨星指出,中国企业在海外传播中应更注重价值共鸣而非单向输出。“比如新能源企业不应只强调‘出货量第一’,而应讲述如何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这更易引发国际认同。”

她建议企业将中华文化中的“和谐”“责任”“尊重自然”等价值观,转化为与全球议题共鸣的产品叙事。“用自己的产品理念与全球共识建立链接,这特别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浦东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制度与基础设施支持,而浦东自贸区在对接RCEP、CPTPP等国际规则方面的先行先试,也为本土企业出海提供了制度缓冲。

全球产业链重构既是挑战,也是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协同升级的契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轨上,产业链的韧性正来自多方协作与持续创新。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