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商业体检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然而,随着个别负面事件的曝光,与商业体检相关的一些问题浮出水面: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见11月3日《人民日报》)
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逐利思维对责任思维的侵蚀。不少机构将体检当作流量生意,靠低价套餐引流,再通过医生的话术推销诱导消费者升级高价项目。为控制成本,一些体检机构甚至聘用无资质医护人员,设备维护缺位,样本检测流程简化,导致体检报告“千人一面”,甚至出现漏诊、误诊,耽误消费者治疗时机。这种“重营销、轻质量”的模式,让体检背离了“早发现、早干预”的核心价值。
体检的本质是医疗服务,而非“一次性消费”,作为健康筛查的第一道防线,严谨与责任须贯穿其间。但现实中,部分机构将体检报告视为“流水线产品”,医生仅凭仪器数据下结论,不结合患者病史、生活习惯综合判断;报告成了专业术语的堆砌,缺乏通俗解读和针对性建议。体检服务变得敷衍了事,不仅无法为健康保驾护航,反而可能因误判延误病情,给消费者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规范商业体检,需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对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设备标准等开展常态化清查,重点打击虚假宣传、过度医疗、数据造假等行为;建立体检结果溯源机制,对漏诊、误诊案例严肃追责,让虚假报告无处遁形。行业需回归医疗本质,杜绝非必要检查的强制捆绑与诱导推销;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升诊断能力与责任意识,让体检报告既有数据支撑又有人文关怀。
消费者也需理性选择,避免陷入“套餐越贵越安心”的误区,应根据年龄、职业、家族病史等选择适配的项目,对机构推荐的高价项目保持警惕,主动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同时,要敢于对敷衍报告、强制推销说“不”,通过投诉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倒逼行业规范发展。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商业体检的健康发展,需要在盈利与责任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体检从来不是一门只谈利益的生意,而是关乎万千家庭幸福的民生事业,真心期待每次体检都成为安心的健康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