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公司交卷!
截至10月31日,沪市上市公司完成2025年三季报披露。数据显示,随着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沪市上市公司顶住压力,经营业绩实现同比、环比双增,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季度沪市公司业绩增速喜人
2025年前三季度,沪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58万亿元,同比微增;实现净利润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5%;扣非后净利润3.65万亿元,同比增长5.5%。
分季度看,第三季度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4%、14.6%,较第二季度增速高出10.8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环比分别增长16.9%、19.2%。业绩稳定增长下,一年多次分红渐成常态,累计501家次公司推出中报、三季报分红方案,现金分红总额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3.3%。
板块方面,以科创板为例,除中芯国际等4家多地上市红筹公司预计于11月披露三季报外,其余588家科创板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6%,自开板以来实现连续增长,研发强度中位数达12.4%,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未盈利企业发展势头喜人,33家已披露三季报的公司在增收缩亏的同时,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5.1%,净利润同比减亏45.4%,研发强度中位数达到44.3%。
民营企业净利润增速也逐季走高。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5%、10.0%。分季度看,一至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4%、12.3%、17.2%。三季度增速环比提升4.9个百分点,增长势头尤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实体企业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2.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比值增长至1.5倍。其中,民营实体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增速较整体高出10.2个百分点。
新质生产力成增长重要动能
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沪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能。以高技术行业为例,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服务业合计研发投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9%,高研发投入驱动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19%,贡献利润占比提升3.4个百分点。
其中,AI驱动半导体产业浪潮,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25%,其中,寒武纪营收增长24倍,海光信息营收增长55%;具身智能与人工智能双向驱动迭代,鸣志电器、奥比中光等核心部件公司净利润均同比增长。
新技术、新场景、新体验则激发消费新需求。比如,科沃斯家用服务机器人业务保持高增长,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1%;海尔智家用户共创推出多个冰洗爆款产品,空调厨电产业快速扩张,净利润同比增长15%;华勤技术持续巩固全球智能终端制造优势,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均实现超五成增长。
暑期亲子游、出入境游带动航旅市场需求增长,航空机场第三季度收入环比增长21%;旅游酒店客潮涌动,第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10%。
“反内卷”促进产业格局优化。以钢铁行业为例,其稳产能与调结构并举,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50%,毛利率同比提升2.91个百分点。比如,南钢股份高端钢材销量比重稳步提升,多项精品钢产品应用于国际重点项目,毛利率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山东钢铁借助宝武平台推进聚量采购,购销差价持续改善,第三季度净利润创近11个季度单季新高。
水泥行业积极落实错峰生产,产品价格修复改善,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2.95个百分点。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以及成本下降,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1%、76%。
沪市外贸公司尽显外贸韧性
基于多元化市场为出口提供的有力支撑,今年前三季度,沪市外贸公司交出亮眼成绩单,货物进出口量保持增长。
港口公司吞吐量延续上半年增势,今年前三季度,宁波港、上港集团、青岛港等主要港口公司合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9.12亿吨,同比增长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7亿箱,同比增长8%,其中上海港单昼夜吞吐量最高达17万标准箱,再创历史新高。
“新三样”出口持续向好,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亮眼。上汽、广汽、长城等头部车企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大幅提升71%;宇通客车新能源客车远销近60个国家或地区,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59%。创新药出海的核心逻辑正在重塑,从单一产品授权转向NewCo等能够创造更长远价值的共同开发模式,今年以来,沪市已有5单NewCo交易落地,潜在交易总额接近8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东盟国家产业合作持续深入,中策橡胶、玲珑轮胎、赛轮轮胎等多家沪市头部轮胎企业相继在柬埔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建厂;杰克科技新款“快反王2”智能缝纫机催化东南亚服装业的技术革新浪潮,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0%;龙蟠科技在印度尼西亚的一期3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于年初投产,现已满产满销。
中东地区市场同样稳步拓展。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等央企相继宣布在沙特阿拉伯签署重大新能源项目合同,总金额超300亿元;东方电气在阿布扎比签下约1GWh电网侧储能项目总包合同,实现中东电池储能系统市场重大突破。
校对:吕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