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南京海关获悉,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9年8月挂牌以来,6年间累计进出口货值3.1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近3%,贡献了江苏全省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目前,自贸试验区内海关备案企业近9400家,较2019年设立之初增长1.22倍。今年前7个月,江苏自贸试验区进出口3365.44亿元,同比增长17.15%。
在南京片区,制度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南京综保区(龙潭片)于2022年率先探索的“网购保税商品与国内货物同包同车集拼出区模式”,已成功入选全国推广案例;同时,按照国务院批复《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要求,海关聚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条,以改革之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其中,南京海关所属金陵海关以特殊物品审批改革为关键切口,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
“通过联合监管新模式,1100个急需进境的生物样本5天就拿到了风评报告,比平常缩短近1个月。”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斯明感慨,“过去需批批风评,现在‘一次风评、分批审批’让速度提高80%,研发效率提升50%。”
生物医药企业对出入境特殊物品的审批效率需求迫切,金陵海关持续优化出入境特殊物品多部门联合监管模式,指导诚信企业应用线上风评模式——企业在线上传评估材料后,系统随机挑选专家实施快速评估,评估结果经过联合部门确认后即可线上出具风评报告。今年1—7月,金陵海关组织实施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下风评7次,7家生物医药企业进入“白名单”,涉及106种次样本。
如果说制度创新让产业发展“破壁提速”,而科技赋能则实现惠企政策的“精准滴灌”。在苏州片区,“慧关通”——智慧报关厅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开启通关申报“AI时代”。南京海关所属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构建“互联网接入—在线互动—互联网反馈”智能通关体系,自今年4月25日上线以来,已经服务企业565家次,解决问题超2000个。
“海关政策一键查询、系统辅助申报、关企实时交互、AI及时响应……这些功能使用起来体验感非常好。”作为首家“尝鲜”新科技的试点企业,苏州工业园区报关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孙丽娟说,“新平台支持PC端、移动端双线登录,我们可以多渠道办理业务。特别是在原产地预判及优惠协定税率适用方面实现智能判断,为我们提供了精准信息,大幅减少申报差错。”
目前,“慧关通”平台已部署在苏州工业园区“一网通办”网站供企业免费使用。“该平台涵盖了‘智慧查’‘智睿答’‘智易办’三大功能。企业不仅能一键查询海关政策法规等信息,还可以在DeepSeek本地化部署的技术加持下快速自主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该平台还具备线上开具‘企业信用证明’、线上加班预约等功能。”苏州工业园区海关驻唯亭办事处综合业务科科长彭云介绍。
连云港片区以创新监管模式为跨境物流发展“舒筋通络”。8月27日,在南京海关所属连云港海关监管下,一列满载着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和机械设备的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出,一路向西奔赴哈萨克斯坦,为两国贸易往来架起了“钢铁桥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个落地的国际经贸合作实体项目,今年前7个月,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欧(亚)班列累计完成运量4.26万标箱。
今年以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首次采用“一箱到底”模式推进哈萨克斯坦小麦过境运输业务,为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新动能。连云港海关依托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创新“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模式,这是连云港片区首个获得海关总署备案推广的创新案例。该模式平均每票业务可为客户节省约73%的物流成本,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在该模式下,我们可以将保税转口离境货物与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同箱混拼,效率和速度显著提升。”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恒学介绍,该模式运行以来,已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近4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