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延迟后,瑞典金融科技巨头Klarna计划在9月重启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但相比公司此前高达数百亿美元的估值,此次上市公司目标估值仅在130亿美元左右,并希望募集10亿美元的资金。值得关注的是,蚂蚁金服曾在2020年投资该公司。
Klarna是谁?
Klarna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由Sebastian Siemiatkowski、Victor Jacobsson和Niklas Adalberth三位创始人共同创立。起初,Klarna旨在解决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通过为在线交易提供担保支付服务,允许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再付款,从而降低了网络购物的风险,增加消费者信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Klarna不断创新,逐步发展成为集支付解决方案、消费信贷和购物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科技平台。
分析认为,Klarna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先买后付”(Buy and Pay Later,BNPL)的支付方案。不同于欧洲传统的信用卡或即时支付方式,Klarna允许用户在购买商品时选择分期付款,且通常无需支付额外利息或手续费(具体条款根据地区和商家有所不同)。这一服务分为几种形式,包括即时分期、延期支付和分期购物等,极大地提高了购物的灵活性和可负担性,尤其是在高价值商品的购买上。
Klarna官网显示的分期付款方式
公司在2025年初向纽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并披露了招股说明书,但随后宣布暂停IPO。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公司近三年营收逐步增加。2022年—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9.04亿美元、22.76亿美元、28.11亿美元;其中,来自交易和服务收入分别为14.68亿美元、17.68亿美元、21.36亿美元;利息收入分别为4.36亿美元、5.08亿美元、6.75亿美元。
在营收增长同时,公司盈利能力也在提升。2022年—2024年,公司运营亏损分别为9.8亿美元、3.23亿美元、1.21亿美元;净利分别为-10.35亿美元、-2.44亿美元、2100万美元。Klarna的最新运营数据显示,其全球活跃用户已达1.11亿,同比增长了31%,合作商户数量也达到79万家。
招股书显示,公司能够在2024年实现扭亏,主要来自人工智能的应用。2024年2月,Klarna推出了由OpenAI提供支持的AI助手。它可以在23个市场全天候使用,支持35种语言交流,处理包括支付、购物、退款、退货等复杂任务。据Klarna估算,AI助手所做的工作相当于800名全职坐席,在2024年为公司节约了大约3900万美金的成本。
招股书还显示,在业务规模和客户数保持扩张的前提下,Klarna的营销成本竟从2022年的5.31亿美元下降至2024年3.28亿美元。
估值大幅波动
作为欧洲知名的金融科技独角兽,Klarna初期融资进展一直较为顺利。2007年底,风险投资公司Investment AB Öresund便投资了Klarna;2010年5月,红杉资本投资Klarna;2011年,General Atlantic领投Klarna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为1.55亿美元。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特殊市场环境下,居民线上购物行为和信贷需求增加成为常态,作为全球BNPL市场的开拓者和领先者,Klarna开始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十多个市场大举扩张。规模快速扩张叠加金融科技的火热概念,Klarna的估值坐上火箭。
2019年,Klarna以55亿美元的估值,融资4.6亿美元资金。该轮融资以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牵头,其他投资者包括澳大利亚联邦银行、HMI Capital以及由黑石集团。
2020年,公司对外透露,获得了蚂蚁金服的投资,但公司并未透露具体的投资金额和规模。
2021年6月,Klarna在软银集团的愿景基金二期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6.39亿美元,使公司估值达到456亿美元。公司估值到达顶峰。
但随着公司激进的市场策略带来了成本的剧烈增长,同时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持续动荡,Klarna在全球各个市场都同时面临增长放缓和不良攀升的问题。再加上同一时期包括PayPal、苹果等巨头相继加入这一赛道,市场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Klarna2022年一季度的业绩数据,按照当时的亏损速度,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Klarna将很快破产。在短短一年后,他们又不得不以67亿美元的估值接受了红杉资本的8亿美元融资,估值缩水了近85%,遭遇了不折不扣的“脚踝斩”。从公司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持股超过5%的机构仅有红杉资本、丹麦投资机构Heartland A/S,以及澳大利亚共同财富银行。
根据最新的消息,Klarna此次IPO将在本周确定发行价,价格区间为每股34美元至36美元,公司估值为126亿美元—133亿美元。如果以这个估值上市,除了孙正义管理的愿景基金,其他投资机构终于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校对:刘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