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开宗明义强调: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城市规划工作方法。城市规划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核心理念、基本方法和改革创新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突破。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现行的一些城市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包括规划理念,是在城市快速扩张时期形成的,已不适应存量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为此,就需要积极研究构建一套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其中,规划理念起着先导性重要作用,会深刻影响到后续环节。
首先,在城市规划理念上要更加注重集约高效。
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在2002至2022年这20多年间,全国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普遍实现了倍数级扩张。现在这一势头还未停止。有的省会城市在最近一年间城市建成面积扩张了近26平方公里。
城市扩张对改善城市面貌、构建更大发展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外表光鲜内里弱的现象。比如,遇到大雨就会成一片泽国,甚至造成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不符合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意见》明确,要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和登记政策,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这就是强调要突出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增强城市的内涵式发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扩张“摊大饼”勒紧缰绳。
其次,在城市规划理念上要更加注重安全和便民利民。
《意见》在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上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包括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
要看到,在事关城市安全的基础设施领域,如果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发生,就会给城市建设成效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在8月30日的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表示,在规划方式创新上,要坚持体检先行,建立“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闭环工作机制,提升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
在便民利民方面,今后要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城市环境,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具体包括围绕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养老等民生关切来进行科学布局和优化配置。
此外,在城市规划理念上要更加注重全周期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三分建、七分治”时期,全周期治理在城市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缺少有效的全周期管理是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既有规划上的“先天性”缺陷,也存在管理上的“后天性”不足。今后,要把全周期管理方面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从源头上去防范问题的发生。
今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在上述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秦海翔表示,要紧紧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从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生命周期统筹考虑,创新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城市规划方面,应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全过程,为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治理模式提供群众基础。这也是推进城市规划工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