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发文表示,香港资本市场再次展现出超凡韧性与制度实力,今年前七个月共录得53宗新股上市,集资总额约1270亿港元,同比升幅超过六倍,超越过去三年中每一年的全年集资总额,目前正在处理中的上市申请超过210宗。
A+H股与科创企业“双引擎”推动
许正宇表示,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所有新股中,有四宗集资额超过50亿港元;有七宗为A+H股,合计筹得约770亿港元,显示香港不仅具备支持大型企业上市的广度与深度,更是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间的关键桥梁。上市后,这些公司的H股相较于A股的折让幅度普遍较小,甚至有H股出现溢价,反映出国际资金透过香港市场投资这些股票的强劲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轮香港IPO市场的优异表现并非依赖单一板块,而是呈现高度多元的产业分布,涵盖工业、金融、消费、医疗健康、科技、媒体及电讯(TMT)以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反映市场生态既成熟且均衡。
医疗健康企业在港股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医疗健康领域共有10家企业成功上市,总融资额达163亿港元,其中6家透过《上市规则》第18A章专为生物科技公司设立的通道进入香港市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年升幅近90%,彰显创新药物与高端医疗技术正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焦点。
同时,植根于泰国的饮料及食品公司、起源于新加坡的疾病筛查公司,以及东南亚一家氧化铝制造商等具国际背景的企业相继登陆港股市场,进一步强化了香港作为国际企业上市地的优势。这些企业选择来港上市,正是看重香港在提升品牌国际形象、拓展国际资本投资及连接内地市场等多方面的重要战略价值。
政策支持助力市场稳步发展
许正宇认为,香港IPO市场的强势表现,并非仅靠市场情绪的短期推动,而是源自多年来持续落实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去年踏入十周年,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后,香港已将在港上市的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和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股票纳入港股通。
2023年3月,进一步扩大港股通证券范围至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合资格国际企业,便利投资者开展多元化的全球资产配置,同时有助吸引与内地有密切业务联系的优质知名外企到港上市。
在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的基础上,港交所与证监会今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专门服务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为这些创新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引。
随后,港交所在本月正式实施一系列关于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改革的优化措施,包括规定发行人首次公开招股时须将至少40%拟发售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同时引入两项公开认购机制选项,提升新股定价及分配机制的稳健性,并平衡本地及国际投资者认购新股的需求。此外,亦引入新的初始自由流通量要求,确保新股上市时具备足够流动性及交易活跃度。
在许正宇看来,这些改革措施提升了制度稳健性,也有助于资本的有效配置,促进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平衡与互信,为市场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