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关税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大而美”法案公布影响,美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变局,中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企业或首当其冲。
据了解,近期多个在美电池项目出现调整。据消息人士透露,松下控股决定推迟其新建的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全面运营,因为松下主要客户特斯拉报告销售低迷。该工厂是松下在美国的第二个生产基地,已于2022年秋季开工,投资约40亿美元,原计划于2026财年末开始运营。
无独有偶,供应宝马北美及全球市场的动力电池供应商远景动力,近期也宣布暂缓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电池工厂项目。另外,国轩高科美国电池工厂也将缩减产能,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在密歇根州合作的电池项目也面临搁置风险。此外,FREYR、KORE Power、iM3NY三家电池生产商也取消了其在美国的电池制造设施建设项目,另外ABF等五家电池生产商推迟了生产工厂的建设计划,总产能为19.2GWh。
根据美国清洁能源协会(CEA)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由于对等关税和市场不确定性,今年迄今为止,美国原计划到2028年投产的约21GWh电池产能已经取消。
“多个在美电池项目出现调整,除了关税不确定性原因外,还有近期公布的‘大而美’法案,目前法案基本条款已确定并公布,后续将公布实施细则。”对此,国内某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程博向记者介绍,2025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一项伟大而美丽的法案》(简称“大而美”法案),这一法案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将美国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获得补贴的时限提前至2025年9月30日,即在这之后购买新能源车的美国车主将不能享受政府补贴,这就会影响美国新能源车的销量,而美国新能源车供应链多数为中资企业,进而将其影响传导至中资供应链企业。
二是法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清洁能源方面的政策调整,包括提前终止多项由《通胀削减法案》(简称“IRA法案”)推出的长期税收抵免、缩短优惠期限,同时还通过“受限制外国实体”、股权比例、技术合作、资金往来、原材料采购等多个维度设置限制,力图将中国企业及其海外相关实体均排除在税收抵免政策之外。
前述产业链人士表示,法案下,中资持股超过一定比例,以及产品中含有中国成分超过一定比例的企业都将无法获得美国政府补贴,这就可能导致美国企业或其他国家企业在美国的工厂因担心自身无法取得该等税收抵免资格,从而拒绝从中国供应商包括其控股海外子公司处采购相关设备、原材料或服务等,但美国新能源产业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因此,在此变局下,行业多个项目出现延缓或暂停。
“短期产业链企业还可以通过抢跑、锁单等尽量减少影响,但中长期来看,这一法案对整个中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影响都非常大,此前对等关税限制的是地域,企业还可以通过优化全球产能布局来规避或减少风险,但这个法案从股权投资、技术成分等多方面限制了中国供应链企业发展,这将导致中国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同类竞争对手失去优势,在美业务将受到重创。”前述人士表示。
从具体影响程度来看,产业链人士普遍认为,“业务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中资供应链企业受影响最大”。
据了解,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是较早一批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美国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中国企业。另一储能新秀厦门海辰储能也或将受牵连,而当前其正处于IPO关键期。
具体情况为,2024年海辰储能前五大客户中两家为美国公司,分别为第一大客户和第四大客户,这两大美国客户合计贡献营收29.7亿元,收入占比约23%。前不久,海辰储能美国第一大客户、美国第三大电池供应商Powin向当地和州政府官员提交了一份可能停止业务运营的通知。近日,海辰储能对外发布声明提及此事:我司与美国储能集成商Powin的合作尚未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且双方不存在任何未决的债权债务。Powin的破产申请文件亦显示我司不在其债权人名单中。Powin申请破产事件,并不会对我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海辰储能针对美国客户情况影响的相关声明,在业内人士看来,表明因为风险加剧导致出海美国备受市场担忧。缘于美国新增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以及融资困境,彻底改变了投资经济性计算,行业市场萎缩、项目中止、产能规划被迫搁置已日渐显现。海辰储能在美国得州投资近2亿美元的工厂也陡增诸多不确定性。
TrendForce集邦咨询王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当前全球储能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区域割裂、技术多元、竞争加剧、生态重塑”的显著特征。面对当前全球储能市场的复杂变局,企业需保持战略灵活性与高效执行力。首先,优化市场策略,通过差异化区域布局避免“内卷”,深耕美国市场以把握IRA机遇,并积极拓展欧洲、亚洲、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同时深化电网侧、工商业和户用等细分市场。
王建认为,其次,在技术层面,产业链企业要强化创新与成本控制,通过降本增效、多元技术路线探索,以及提升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本地化能力至关重要,包括多元化全球采购、在关键市场设立研发生产基地。此外,在商业和融资层面,企业应创新模式(如PPA、融资租赁),加强融资能力,并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