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空旅客量在17年间激增114%,不过一个反直觉的现象正在发生:旅客丢失的行李数量不增反降,且错运率下跌67%。这场静默的效率革命背后,是航空业用智能技术对抗每年50亿美元错运成本的突围。
日前,SITA亚太区总裁Sumesh Patel在证券时报专访中,展示了最新《行李IT洞察报告》,两组数据形成强烈反差:2007至2024年间,全球客运量从24.8亿人次飙升至53亿人次,但错运行李数量却从4690万件降至3340万件,错运率更是从每千人18.9件锐减至6.3件。
这反映出行业行李管理的持续改善。以2019年为参照,2024年旅客量增加了8亿人次,但错运行李仅增加800万件,显示出系统韧性和智能运营能力的持续增强。
Sumesh Patel分析说,旅客行为的变化也是一大因素。短途及低成本航线中,越来越多旅客选择携带随身行李,从而减轻了托运行李系统的负担。但真正的推动力在于行业的运营转型与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预测性找回以及互联互通的行李管理系统,使得航空公司和机场即便在高峰期也能保障行李流程顺畅。
智能技术正在改写错运行李的经济账。尽管全球航空业每年仍需为错运行李支付约50亿美元,这些赔付涵盖了赔偿、运输、人工追踪等全链条成本,但技术投入已开始显现回报。
SITA开发的WorldTracer® Auto Reflight系统,被视为突破点之一。该系统在转机行李错过衔接航班时自动重订后续航班,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项看似微小的改进,预计每年为行业节省3000万美元成本。而另一项应用AI图像识别的失物招领系统,更将相关处理成本压缩90%。
Sumesh Patel介绍,“当人手短缺遇上旅行反弹,智能自动化成为‘以少胜多’的唯一选择。”目前66%的航空公司和73%的机场将网络安全列为IT投资前三,为技术深化铺平道路。
技术赋能的触角正延伸至旅客指尖。SITA将苹果AirTag的定位功能深度整合至WorldTracer®平台,使旅客能主动向航司共享行李位置。英国航空、汉莎航空等巨头已免费开放该服务,构建起航空系统与个人设备的首次大规模协同。
“这标志着行李追踪从黑箱操作转向透明协作。”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旅客成为数据链的主动参与者,航司服务压力将转化为共赢机会。”随着中国手机厂商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地位提升,类似的合作空间正在打开。
尽管技术红利显著,行业仍面临深度协同的硬骨头。目前全球仅66%的机场参与行李数据共享,中转环节成为错运重灾区。“航空公司、机场、地服掌握的数据尚未打通。”Sumesh Patel直指核心痛点,“技术水平不均、法规差异制约着全链条可视化。”
红海国际机场的实践提供新思路。作为2030年百万级客流的新枢纽,该机场在SITA支持下构建了从值机到行李装载的全程数字化闭环。SITA Bag Manager系统实现行李运输实时追踪,移动值机方案SITA Flex则释放了30%的人力资源。
业内人士介绍,全球航空业向80亿客运量迈进,智能技术已从“降本工具”升级为“生存要件”。从行李系统,到旅客口袋里的AirTag,再到红海机场的数字化胚胎,这场行李革命正在重构行业。从成本维度来看:技术投入与错运成本形成可量化的负相关曲线;从体验维度来看,旅客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参与;从协作维度来看,打破数据孤岛成为千亿成本防线的终极战场。
但更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和全行业的无缝协同,依然存在困难。
Sumesh Patel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说:“尽管航空公司、机场和其合作方掌握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未被充分利用或标准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理解、整合并转化数据为可操作的信息。此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法规差异以及运营规模不一等因素,使得跨行业协作与数据共享仍具挑战性。以目前为例,全球仅66%的机场参与行李数据共享,限制了全链条的可视化能力,尤其影响中转环节的效率。”
Sumesh Patel表示:“当所有参与者共享实时、完整的数据,我们将见证行李与旅程真正同步时代的到来。”在旅客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将决定谁能守住下一个十年的成本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