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碱巨头山东海化23亿元押注天然碱矿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彭斐2025-08-07 09:18

8月5日晚间,山东海化(SZ000822,股价6.06元,市值54.24亿元)公告称,将以23.2亿元自有资金,通过增资挂牌摘牌方式,获取中盐(内蒙古)碱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碱业)29%的股权。

在建筑用玻璃产能大幅萎缩、光伏玻璃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纯碱消费市场明显缩减,价格大幅下滑。此时,合成碱巨头山东海化向天然碱的跨界犹如一次豪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国内纯碱产能前三的氨碱法龙头企业,山东海化现有280万吨产能,在成本与环保双重压力下,这场跨界投资究竟是破局救赎,还是风险陷阱?

山东海化面临经营压力

山东海化的这一动作,发生在合成碱行业逐渐式微的背景下——化学合成碱因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产能已明显过剩,而天然碱凭借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势渐成趋势。

作为以合成碱(尤其是氨碱法)为主的行业参与者,山东海化此次“跨界”背后,从自身财务状况来看,公司正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财报显示,2024年,山东海化实现营业总收入约为60.13亿元,同比下降29.50%;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3921.67万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6.24%;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约为亏损3776.35万元。

2025年第一季度,山东海化经营情况仍不容乐观。财报显示,今年前3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 10.24 亿元,同比下滑44.46%;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亏损 6652.46 万元,同比下降142.75%。这显示出山东海化急需新利润增长点来扭转业绩下滑的局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山东海化长期深耕盐化工产业,主导产品为纯碱、烧碱等,其中纯碱生产长期依赖合成碱工艺。在合成碱的三种主要生产工艺中,氨碱法是山东海化一个重要选择,但该工艺需消耗大量原盐、石灰石、煤炭,生产成本高,且“三废”排放问题突出,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当下,公司竞争力持续下降。

随着合成碱行业竞争加剧,山东海化发展面临挑战。而天然碱矿开发被视为山东海化破局的关键——天然碱只需经过水溶开采、蒸发结晶和煅烧脱水即可制成纯碱,工艺简单,成本远低于合成碱,且环保压力小。

《中国化工报》今年3月刊发的文章显示,内蒙古阿拉善塔木素天然碱矿的成功开发,已验证了大型天然碱矿藏规模化开采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山东海化公告显示,此次公司瞄准的通辽奈曼天然碱项目,矿产资源丰富:矿区面积28.85平方公里,矿物量达14.47亿吨,采矿权有效期30年,由中盐碱业以68.09亿元竞得,并于7月9日与通辽市自然资源局签署了《采矿权出让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通辽奈曼天然碱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261亿元,其中标的公司——中盐碱业注册资本金80亿元,剩余181亿元由标的公司通过银行项目贷款方式筹集。山东海化作为股东之一,实际出资23.2亿元用于标的公司的注册资本。

公司纯碱业务将受冲击

根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山东海化持有标的公司中盐碱业29%股权,对应生产期年均净利润约4.82亿元。仅从利润数据来看,这对山东海化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推动力。

从依赖氨碱法等合成工艺,到跨界参股天然碱矿,山东海化的转型逻辑清晰:在合成碱退潮的趋势下,通过布局天然碱,优化产品结构,弥补现有产品盈利下滑的缺口,实现“合成碱+天然碱”双线发展。

不过,在此次山东海化参股中盐碱业中,后者股权结构划分暗藏博弈。增资完成后,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化工)将持有中盐碱业61%的股权,山东海化持股29%,内蒙古蒙盐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盐集团)持股1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中盐化工作为中盐碱业的原全资股东[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资有限公司退出后],在此次增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中盐化工对项目的决策(如产能规划、经营策略等)将拥有更大话语权。

从资金投入看,山东海化的23.2亿元分两期支付:第一期19.75亿元,需在2025年8月8日前支付;第二期3.45亿元,需在2025年9月25日前支付。中盐化工和蒙盐集团分别需投入48.8亿元和8亿元,三方资金将用于中盐碱业的注册资本金(总注册资本80亿元),剩余项目资金由中盐碱业通过银行项目贷款筹集。

对此,业内有观点认为,这种资金分配方式,既体现了各方对项目的信心,也暗藏风险——若任何一方未能按时支付出资款,将被视为放弃股权投资权利。

此外,产能博弈同样关键。通辽奈曼天然碱项目计划建成500万吨纯碱产能,这一规模在行业内举足轻重。

中盐化工作为持股中盐碱业超六成的大股东,无疑会将该产能纳入自身版图,巩固其在纯碱行业的地位;山东海化则希望通过29%的股权分得产能红利,缓解自身合成碱业务的压力;蒙盐集团虽持股比例低,但也能借助项目拓展业务范围。

不过,山东海化表示,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凭借公司显著的成本优势,预计将对行业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公司自身的现有纯碱业务也可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海化此次入股中盐碱业仍存在不确定性。山东海化需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程序摘牌才能最终获得股权,摘牌结果尚未可知。此外,项目还面临行政审批、投资收益不确定等风险,若未能顺利推进,山东海化23.2亿元的投资可能难以获得预期回报。

对此,业内有观点指出,山东海化这场跨界投资,是应对合成碱退潮的必然选择,但能否在中盐系主导的格局中实现投资目的,仍需时间检验。这场围绕天然碱矿的资本与产能博弈,也将持续影响着纯碱行业的未来走向。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