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北京昌平国际医疗器械城:千亿产业高地如何打造?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王小伟2025-07-21 17:21

在北京昌平区,一片占地120余万平方米的产业新城正悄然崛起,成为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版图上的重要坐标。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由昌发展集团运营管理的国际医疗器械城,以揭开这座产业高地高速发展的密码。

2024年,北京市昌平区医疗器械产业年产值突破144.5亿元,占北京医疗器械规上企业总产值的40%。按照计划,借助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创新服务站、医疗器械CMO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昌平区创新医疗器械平均上市周期缩短,正在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临床应用”的加速进阶。

百亿产值的产业引擎 

昌平,“京师之枕”,如今又在崛起一座“医械硅谷”。

步入国际医疗器械城园区,现代化厂房与研发中心鳞次栉比。爱美客、佰仁医疗、爱博医疗、图湃医疗、威高等数十家高精尖企业,已经在此形成集聚效应。这些企业深度布局脑机接口、植介入器械、人工智能医疗、体外诊断、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核心领域。

image.png

这里不仅是产业载体,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由于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难是行业痼疾,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破题,成为关键突破口。

昌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通过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创新服务站、北京市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CMO转化平台等专业载体,为创新医疗器械平均上市周期缩短30%,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临床应用”的加速度。

在国家药监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的指导支持下,园区打造了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交流中心,集成“场景化展示+生态交流”功能,构建覆盖政、产、学、研、用、金、医、展、销、培、媒的全周期生态服务链,让创新要素从分散走向共生。 

新质生产力孵化密码

据悉,为系统解决医疗器械“技术转化难、服务链条散”的痛点,昌发展着力打造一系列硬核平台。

其一,制度破题,用“项目制”打通协同快车道:依托北京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机制,通过实施“项目制”管理模式,明确在临床前研发、临床研究、审评审批、产业落地及入院应用等环节的职责分工。打通政产学研的高效协同、精准施策,有效缩短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周期,加速产品临床应用进程。

其二,平台筑基,全生命周期服务破解产业痛点:围绕医疗器械“技术转化难、服务链条散”的核心问题,昌发展打造CMO一站式成果转化平台、医美创新中心、数字医疗孵化器等专业化服务平台,深度嵌入产业链核心环节。从受托研发、动物实验、灭菌服务,到临床试验、咨询注册、质量体系搭建,再到海外市场拓展,形成“研发—生产—上市 ”的完整闭环。

第三,全球链接,构建“出海”加速新通道:通过构建出海服务中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建标准互认机制,通过海外洽谈会等渠道,助力国产创新器械“出海”。

昌平区强大的“环高校创新圈”为产业提供了源头活水。区内41所高校构成了人才储备池、技术攻关试验田和成果转化中转站。

同时,在资本端,昌平创新打造了“科创产业母基金群+专项直投基金”的立体化资本矩阵,覆盖企业“研发孵化期—成果转化期—企业加速期—上市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有效纾解了科技型企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融资焦虑。

昌平正在构建尖端产业+3个优势产业(体外诊断、植介入器械、医美器械)+2个特色产业(高端诊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的“132”特色产业体系。通过打通“技术源头—临床需求—终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通过精准培育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加速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化发展。

目前,国际医疗器械城东区43万平方米已高效运营,西区建设也已启动。西区将重点布局高端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强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与东区联动,目标直指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策源地。

国际医疗器械城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战略跃迁,园区内图湃医疗的扫频OCT设备等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已打破国际巨头垄断。按照园区愿景,昌平模式通过制度创新、生态重构与全球协同,有望为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 范璐媛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