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次冲刺A股IPO均以失败告终的八马茶业,赴港上市获得了证监会备案通知书。
近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意味着八马茶业赴港上市及“全流通”备案信息获得证监会确认。
据悉,八马茶业拟发行不超过2913.34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港交所上市。公司106名股东拟将所持合计4398.69万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并在港交所上市流通。
多次冲刺A股IPO未果
八马茶业冲击资本市场的历程可谓坎坷。资料显示,八马茶业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但在2018年主动终止挂牌。2019年7月,公司启动深交所创业板IPO,并接受监管辅导。监管机构在审核过程中对八马茶业的行业定位、盈利模式及加盟模式提出诸多质疑,尤其关注其是否符合创业板“成长型创新企业”的定位。经过近三年的审核流程,公司最终于2022年5月撤回申请。2023年3月,八马茶业转战深交所主板并获受理,但半年后再度主动撤回申请。
在A股市场屡遭碰壁,八马茶业决定转向港股。今年1月,八马茶业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不过,由于递表六个月内未通过聆讯,根据港交所相关规定,八马茶业的招股书已自动失效。后续八马茶业可以通过更新招股书,再次“激活”上市程序。
公开资料显示,八马茶业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加盟商。此前A股审核文件显示,监管机构对其加盟体系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特别是加盟合同中的“退货条款”引起了关注。根据披露的细节,八马茶业允许加盟商以五折回购方式进行退货。
八马茶业表示,该回购约定实质为公司出于商业友好性制定的条款,实际情况下加盟商几乎不会选择以5折价格退货。
八马茶业还表示,由于公司对加盟商的销售均为买断式销售,因此公司对加盟商的存货不存在控制权,当加盟协议解除、终止时,退出加盟商的存货由其自行负责处置。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八马茶业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均在30%以上,并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此,八马茶业表示,销售费用中薪酬费用的变动主要来自于发行人业绩变动及激励制度的调整。同时,公司持续投入线下直营渠道建设,增加新店覆盖区域,同步对老店升级更新,线下直营渠道收入呈现增长趋势。直营门店新增装修、重新装修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投入与销售费用折旧、摊销的变动情况匹配关系明确。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大额的试泡茶费用支出也引起监管注意,根据此前八马茶业披露的数据,试泡茶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约为2%。
对此,八马茶业表示,试泡茶是茶叶零售行业的行业惯例,是茶叶店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标准化服务的流程之一。茶叶为非标准化产品,试泡能让客户更直接的感受到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增强客户体验感。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泡茶的独特技巧,并品尝到八马茶业的独特工艺,提升品牌价值,从而提高消费者购买可能性,发行人于2018年下半年推出“海量试茶”的营销战略。
研发、库存等受监管关注
除了加盟模式以及销售费用引监管层注意外,八马茶业的研发以及库存情况也受监管关注。
八马茶业披露的资料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极低,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研发人员只有10人。
八马茶业表示,研发人员主要职责为与各产品事业部配合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茶叶市场具有产大于销的特征,品牌与渠道为市场稀缺资源。发行人系一家知名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主要从事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输出及品牌零售业务。公司作为跨区域、全品类的销售平台,重点在于品牌塑造、渠道建设、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保荐机构也曾表示,公司作为零售企业,其研发设计区别于一般制造企业,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的了解、原料的甄选和技术的积累,而非大额的研发费用支出。公司的研发模式,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需求确定、配方设计、包装设计、样品评审、品控检测等环节。由于研发设计过程分散并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且相关人员还承担其他产品管理工作,因此未将产品事业组及品控中心的相关费用计入研发费用,而是计入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为自主生产的茶叶企业(如澜沧古茶、中国茶叶)相比,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费用率较低,但与经营模式类似的零售企业(如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相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处于合理水平。
此外,库存管理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前9个月,八马茶业存货达4.61亿元,占资产比例26%。
八马茶业曾表示,公司会根据上一年度各类产品销售情况做下一年度产品的库存预算,发行人直营门店及其加盟商通常亦会根据自己店面每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决定每类商品的库存量。同时,专门制定滞销品、临期品管理要求。滞销品指规定时间内没有销售的产品,茶叶类、常规茶食品滞销期为3个月,季节性产品为15天。对于滞销品及临界期产品公司可提前规划通过促销活动进行销售。
茶企为何难以打动资本市场?
八马茶业上市屡遭碰壁,实际上也是整个茶叶行业在资本市场难以突围的缩影。
据记者了解,我国茶叶市场广阔,但产业集中度低,茶企数量多而分散,整体规模偏小,达到一定规模的品牌企业更为稀少。
据《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所述,据原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集中在98%以上为民营企业,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占比不足1%,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茶叶企业共有37家,约占全部国家级龙头企业的3.1%。
另外,从茶叶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角度来看,截至目前,A股市场尚不存在以茶叶及相关产品作为主营业务产品的上市公司。中国茶叶也曾试图在A股冲刺IPO,但最终也因公司撤回IPO申请文件,上交所终止对公司上市审核。
我国整个茶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低,单家茶企所占市场份额也较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高端茶叶市场高度分散,2023年,前五大参与者的市场占有率为6.2%。按销售收入计,八马茶叶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的市场份额在2023年为1.7%。
据八马茶叶招股书资料,中国茶业产量由2019年的280万吨增加至2023年的33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4.6%,并预期到2028年继续增加至410万吨,自2023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0%。
消费量由2019年的200万吨增加至2023年的24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4.5%,并预期2028年将继续增加至290万吨,2023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8%。
八马茶业认为,随着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以及对天然及健康导向产品的偏好,年轻消费者及女性消费者日益青睐茶消费。方便且可定制的茶饮选择迎合了他们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方式。社交媒体及网红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为此,众多茶品牌纷纷推出新产品,以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消费者喜好需求。
校对:刘星莹